探索现代博雅教育——校长思政第一课

2023年2月22日下午,本学期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正式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北师港浸大(UIC)校长汤涛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题为《探索现代博雅教育》的“校长思政第一课”。本次讲座由UIC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同学们来到大学会堂聆听汤校长的演讲,探讨博雅教育的内涵、历史与现代发展,并就UIC的未来前景与汤校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校长思政第一课开讲

本场讲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西方博雅教育的历程”“中国博雅教育的思想”“当代博雅教育的内涵与要求”“UIC博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和“未来我校的博雅教育”。

汤校长以数学之美的话题引入西方博雅教育的内涵。于现代教育思想而言,“博雅教育”源于西方,最初的含义是“适用于自由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培养人们广博通达的智慧,追求美而非功利,强调自由思想与理性心智。随着博雅教育观念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世界著名学府出现在人类教育文明的舞台上,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开展博雅教育的重要场所。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大生产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需求,让博雅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是,17世纪早期, 从英国逃往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也把英国博雅教育的传统移植到了美洲大陆并且发扬光大, 形成了独特的注重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模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推行博雅教育的世界名校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的冲击后,博雅教育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衍变与发展,通识教育应运而生。可以说,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哲学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前者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模式。

同学们认真听讲

虽然现代博雅教育是从西方传入的,但是这种以人为本,追求智慧和心灵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的博雅教育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儒家传统推行六艺教育,培养全面技能的精英人才,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读书人应该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不仅如此,传统中国士大夫,追求君子广博人格的养成而非专项技艺的习得,主张以儒家治世,以道家修身,以佛家养心,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横渠四句启示天下读书人,教育旨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繁荣的历代书院到后来的西南联大,中国的博雅教育绵延不绝、历久而弥新。

汤涛校长讲述博雅教育的内涵

汤校长指出,当代博雅教育并不是阳春白雪的理想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纸上谈兵,而是将全面发展落在实处,培养具备理性、智慧、审美情操的全人。这样的全人拥有广阔背景,有着对不同学科广泛认知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能以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创新,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工作。如今博雅教育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高等教育急剧学科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博雅教育需做好承接挑战的准备,在时代机遇中孕育出新的底色,既要坚守学识广博的教育理念,提倡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强调与专业教育的新结合,达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相统一;也要追求树人修德的人性滋养,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升认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与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北师港浸大(UIC)作为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第一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开展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特色博雅教育。创校伊始,UIC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教学为重点,协同发展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增进师生互动,讲求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培养文理兼通、全面发展、认知丰富的全人,关注学生身心成长,为学生创造多元丰富的学习环境。

这一路走来,UIC融汇西学,弘扬国学,走出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新路。春风得意,万物可期,在春季学期伊始,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UIC也将继续怀着博雅教育的理念,与同学们一同成长,在现代与传统、国际与本土的碰撞融合中,铸造创新教育文化品质,探索现代博雅教育新路。

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就学校的未来发展与汤校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既有关于校园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具体问题,也有关于未来发展理念和措施的宏观话题。现场气氛活跃,场面热烈,本次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吴文思

图:新闻公关处 李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