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2023年3月1日下午,“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讲座于UIC大学会堂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UIC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主讲,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毛亚庆教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关系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而且可给世界提供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回应人类与世界对多样态的发展道路之期待与需求。

毛亚庆教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内涵

毛亚庆教授通过对照西方式现代化以突显并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带领同学们更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特点在于更强调理性的人与外部世界划分了确切的界限,即自然对象化,社会契约化,自我权利化,思维科学化,由此催生个人主义的生根和发展。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个人主义独树一帜的景观,中国现代化过程继承并吸收传统文化中“利他”的一面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理论,加之近代以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集体关系,人与自然平等相待,国家之间互利共赢,更关注规则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生成。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特点,为人类发展的样态增添了新的特质。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结构性分析,毛亚庆教授进一步论述中国现代化原则,以体现中国独特的价值取向。原则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原则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的反思——中国应主动提高自身独特的现代化水平,而非被动地接受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应更为强调精神文化层面的提高,而非仅从生产力角度思考中国未来道路。这些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比如在人民素质方面,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义务之间更为牢固的结合,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满足,使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地发展。

毛亚庆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个人既讲究自由的权利,也承担支撑权利的责任,即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不仅源自权利边界的划分,更讲究人本身在诸多关系中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而后者更难以用外部的规则与红线加以显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在关系中由内而外得以彰显自身,而非在人与外部世界二分的模式下建立自我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当中,人的现代化彰显超越了个人自由意识的绝对话语,呈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趋向,擘画出一般意义上人类社会发展模式。

现代化是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现代化,不只是英格尔斯认为的讲究守时与效能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模式,也可以是体现“类”主体性的自足生命体,体现为自由主体、目的主体和责任主体综合的中国式人的现代化。基于此,毛亚庆教授结合UIC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对UIC学子在知识、学习、技能、创新、沟通等素质方面表达了殷殷期盼,鼓励同学们“胸怀全球,行动始于足下”,养成中国心、家国情,做世界的公民。

同学们积极发言

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与毛亚庆教授展开了讨论与交流,本次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范颖琳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