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冯留建教授讲座精彩回顾

2023年3月2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留建教授带来了题为“科学家精神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演讲,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冯留建教授首先介绍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不同概念,科学精神是尊重真理和规律的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是在人不断深化对自然、对人和人、对人自身的关系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具有“理性、求真、探索、实证”等精神特质。科学家精神是为真理和信仰献身的精神,是探索未知和奉献新知的精神,也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群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冯教授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基础,而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体现的载体。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界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科学价值理念,代表着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和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科学家群体出现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及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不仅有“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还有“经世致用、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呈现出求真唯理、增进福祉、协同合作等特征,并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规范。

冯教授讲解“科学家精神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

接着,冯教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四个不同时期我国科技领域散发的耀眼光芒。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重视科学技术,也尊重知识和人才,不仅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实现了人民科技从无到有的伟大转变,也磨炼出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人才基础。伴随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达到新阶段,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瞻远瞩地体察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科技作出了许多创造性阐释,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未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冯教授结合四个不同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总结了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分别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观照,也是大德、公德、品德在科技界的生动写照,正在全社会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激励更多人报国为民,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

最后,冯教授谈到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科学家精神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精神动力,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社会和人民对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抓住未来发展新机遇,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推动科学家精神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原创贡献;科学家精神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要提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作风建设,为重大科技成果的持续涌现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科学家精神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导向,要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支撑引领新时代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新风尚,传承优良的作风学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家精神是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抓手,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逐步融入主流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伦理意识和人文修养。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大家纷纷表示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及无畏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让人心潮澎湃,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科学家精神,从而发扬中国精神。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闫润菡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