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下午,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仁生教授为UIC学子们带来了第六十九场“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本次讲座在大学会堂进行,由UIC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主持。
伍鸿宇教授主持讲座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那什么是粮食安全呢?谢仁生教授指出粮食安全应包括吃饱、吃好和吃得安全三个层面。要保障粮食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应低于400千克,粮食库存应高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另外我们的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应有营养要求。
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早在公元1.8万年~1.1万年前就已经渔猎采集逐步进入到原始农业社会,是稻作和粟(黍)作农业起源地。谢仁生教授回顾了中国两千年来的粮食安全情况,他分了四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阶段是战国中晚期~17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400千克以上,粮食总体安全,粮荒相对较少;第二阶段是1784年~1948年,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加上天灭人祸,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到350千克以下;第三阶段是1949年~1995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400千克,属于粮食欠安全状态;第四阶段是1996年至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跨过400千克,属于粮食弱安全状态。
谢仁生教授在讲演
接着谢仁生教授总结了我国历代保持粮食安全的经验,他指出粮食安全是稳定社会的基石,自给自足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历朝历代为解决人地矛盾而推出的各项政策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借鉴。谢仁生教授在回顾新中国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时,指出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我们有四个里程碑:告别饥饿,告别交皇粮,告别二牛抬杠和告别绝对贫困。在这一历程中,我们的粮食生产从重数量到兼顾质量和效益,粮食流通从计划到市场,我们树立了新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讲座现场
同时谢仁生教授提醒道我们要认清现状,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我国的农业受资源环境约束明显,耕地少、水资源贫乏、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为确保粮食安全,我们要通过“增产、节流、进口”三大途径,采取“要粮于技、藏粮于地、生粮于海、存粮于山、生粮于改、储粮于友、节粮于用、稳粮于共同体”八项保障政策,加速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最后谢仁生教授呼吁作为个体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珍惜粮食,反对浪费。
谢仁生教授的讲座内容生动、深入浅出、例证丰富,使人深受启迪。在精彩的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同学积极与谢仁生教授互动探讨。
同学向谢教授提问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春华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