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现代之路 探寻中国之道——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纪实




2023年4月22日,历史文化研究者们齐聚美丽的UIC校园,参加了第27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邀请知名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围绕“现代化:中国与世界”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内容涵盖从文化碰撞到制度创新、从现代化路径到现代化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吸引了逾千名师生参与,研讨会现场与转播厅座无虚席,台上台下积极互动。




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在开幕致词中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学者们的热烈欢迎,他表示本届研讨会既是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情国学知识的交流平台,学校将持续举办更多类似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毛亚庆教授的致辞为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揭开了序幕。

为了感谢各位学者和嘉宾对我校国情国学教育的大力支持,北师港浸大协理副校长(学生发展)、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左龙佩兰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学者和嘉宾致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毛亚庆教授致开幕辞



左龙佩兰教授向与会学者和嘉宾致送纪念品


首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教授主讲,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岭南文化》。雷颐教授以游览广州著名历史文化景点陈家祠的经历为切入点,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全球化视野下岭南文化的典范意义。陈家祠是岭南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传统祠堂中出现西方文化元素的罕见例子,其壁雕中的两处天使像彰显了岭南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所呈现出的开放包容之特性,在文化碰撞交融之中,岭南文化不仅保持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根源,也展现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可谓“得风气之先,守传统之源”。正是这份开拓务实和泰然自若的文化底色,使得岭南人物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不仅如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岭南地区率先接受了现代文明和外来技术,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思考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如何确证身份认同、如何避免文化同质。岭南文化保有爱国热情,又具有不盲目排外的理性精神,是面对“全球化焦虑”的正确思路与选择。在本场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有同学向雷颐教授请教,义和团运动时期,南北地区对于西方文化态度差异的根源是什么?有的则讨论了中日维新道路为何走向不同结果?



雷颐教授发表演讲


第二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高丙中教授主讲,题目为《对身处世界社会的文化自觉》。高丙中教授以自身对于时代变化的感受为例展开本次演讲,从人类学探索的角度为与会者们传递了“世界社会”这一观念,剖析了中国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在世界社会中已承担的责任和将扮演的角色。高丙中教授认为,人们一直在传统观念的“国家与社会”的对举中谈论着“社会”,但当建立“世界社会”这个概念时,参与者与贡献者不再仅限于“国家”,“家庭”乃至“个人”更是“世界社会”的细胞。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存在边境,但社会却是超国家而存在的,人与人结合的活力不会止步于国境线内。从微小单位的跨国家庭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组织,这些构成社会的具体要素穿越了国境与地域,筑造了世界社会的宏伟概念。在世界社会的概念里,中国与世界交融共生,中国在世界之中,世界在中国之内。当谈到中华文化在世界社会所处地位时,高丙中教授认为,中华文化身处世界文化之中,应具有文化自觉,不必见外、更不必区分自我与他者,中国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同时也应支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世界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可能。在本场讲座的交流环节中,师生们与高丙中教授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有的就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问题发出疑问;有的向高丙中教授请教如何以包容胸怀去看待世界文化;有的则请教中国人类学研究方向的相关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高丙中教授发表演讲


第三场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主讲,他的主题是《英国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及其启示》。刘成教授回溯历史,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英国现代化国家的构建历程。光荣革命铸造了英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通过和平改革的温和方式,英国实现了由专制王权向议会制度的权力转移,既克服了封建王权的复辟,又避免权力的绝对大众化,形成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刘成教授指出,英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制度创新的过程,不仅包括现代国家的构建,还包含着现代经济萌发、现代政治变革、和现代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在国家构建方面,“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引领着英国向君主立宪制度迈出重要一步,实现了宪政体制的完整输入;在现代经济萌发方面,工业革命的浪潮揭开了世界工业主义制度化的历史序幕;在民主政治变革方面,民主与人权之果通过和平渐进的温和方式结于英国大陆;在社会转型方面,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焕发了全新的社会面貌,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和改变,自由思想不仅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更为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开拓了道路。不仅如此,殖民体系与英联邦的发展为英国本土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广阔资源和市场;保守主义思想的传统意识虽仍存在,却未掣肘英国现代化制度创新,而是如同缰绳一般,以渐进发展与稳中求进的理念控制着嘶鸣狂奔的英国,防止英国在高速发展之时陷入社会动荡的巨大漩涡。在本场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刘成教授与现场师生探讨了英国工党阶级属性的问题、讨论了英国既保守传统又激进创新的现代化道路,最后还分析了欧洲大陆未走向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渊源。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发表演讲


第四场讲座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志江教授主讲,题目为《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魏志江教授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介绍了韩国这样一个具有东亚专制主义历史传统的贫穷落后农业国迅速崛起为新兴工业国并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程。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48年到1960年,韩国经济开始走向光复和重建,逐步形成以消费品生产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原料和资金对外依赖严重,工业命脉被少数大企业垄断,财阀初步形成。1961年至1981年,韩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在强权政府的主导下完成了四个“五年经济计划”,注重出口导向和国内市场的保护,建立重化工业体系,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韩国从战后世界极端贫困的国家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1982年至1996年,韩国进入调整期,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军部独裁体制与民主运动的激烈碰撞,韩国政府着力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提高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变大企业垄断经济的格局,以“世界化”和“市场化”作为经济战略重心,韩国资本和贸易进入了自由化时代。1997年后,韩国经历金融危机,但经济转型的步伐并未停止,民间主导逐渐取代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继续朝着国际化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也进一步向着高附加值产业升级。魏志江教授认为,纵观韩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可知,“政府主导”之属性始终占据着重要角色,韩国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并非存在自然因果关系,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自由伴生民主化的出现。这样独特的现代化的历史轨迹引人深思。在本场讲座的互动环节中,魏志江教授与现场师生共同探讨了东亚国家现代化民主运动的存在空间,也深入分析了韩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化属性相悖离的根源所在。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志江教授发表演讲


第五场演讲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赵自勇教授发表,主题为《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中的位置: 不同的视角》。赵自勇教授为与会观众解答了“当我们在谈论现代化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一问题。他从“现代化”这一词语的意象出发,以三个不同的视角来阐述现代化的概念,分别是现实中的现代化、历史中的现代化以及变动中的现代化。赵自勇教授认为,“现代化”一词的内涵往往与经济技术方面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现代化是世界范围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海纳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轨迹。由于各国现代化转型起始时间的差异,同历史跨度中存在现代化完成时与现代化进行时并存的情况,有些国家仍在进行,而有些国家已然完成。虽然西方社会开创了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现代化国家模板,但各国在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转型中,大多都进行了制度模式上的多番创新,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与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国各文明保持着独特风格与特色走向现代化道路。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式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根据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的现代化目标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落后追赶先进的过程,是一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影响不仅会改变历史叙述中对于现代化的定义,也将改变现在和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本场讲座的交流环节中,赵自勇教授为现场师生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开拓务实的底色,也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那些闪耀着熠熠星光的时刻。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赵自勇教授发表演讲


五场演讲结束后,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为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认为,通过五位学者的精彩演讲和交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和问题。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且站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我们才能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他感谢各位学者来到UIC传道解惑,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至此,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首部分圆满落下帷幕。



伍鸿宇教授总结研讨内容



研讨会现场师生互动交流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吴文思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

新闻公关处 邓凯鑫、付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