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解读

2023年9月20日下午,“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在大学会堂开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馆长路淑英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文明形态”的精彩内容。本次讲座由SGE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冯瑞龙博士主持。

冯瑞龙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路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庆祝百年建党和19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时刻,这些事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背景。在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起了广泛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力量的崛起,引发国内外对世界文明格局和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在这一背景下,路教授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异同之处。

主讲人路淑英教授

在讲现代化进程之前,路教授从文明这一更为宏大的视角出发,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她指出,文明的定义非常广泛,而对于文明的分类和论述,西方著述中的方法论和话语权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得益于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中取得的巨大进步和突破。路教授随后以纵向视角提供了许多例子,如《国富论》,蒸汽机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阐明了工业革命对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和深远影响。她还以横向的研究角度,将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法治、市场经济、文明社会以及教育、科技等力量——这些要素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共性特征。路教授引用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观点,指出无论是从文明的纵向还是横向角度来看,当前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共性化的、连续性的文明进程中,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留下的痕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文明格局。

路教授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并非要抛弃现代化国家的共性特征,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特色。她接下来从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民族危机,涉及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自信等多个方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中,中国仁人志士曾不同程度地追随西方民主制度的脚步,但唯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站稳脚跟,改变了中国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引领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并开启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到如今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共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民生等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现代化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体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这种现代化突破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边界,为全球呈现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范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讲座现场

路教授以影视片段、新能源汽车、深圳高新产业等具体案例,形象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成果,深刻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正是在党的坚定领导下,中国才能在全球舞台中崛起,为世界现代化文明进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路教授鼓舞年轻一代,激励他们要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好青年,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作出卓越贡献。

学生与两位老师积极交流

路淑英教授通过两个小时的讲座,深刻而富有趣味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出问题,与教授进行了热烈互动。讲座在探讨中落下帷幕,而吾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仍将继续……


文:通识教育学院 范颖琳

图:通识教育学院 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