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9月27日,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在大学会堂顺利举行,本次讲座是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带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主持人 李建会教授

毛亚庆教授援引党的二十大报告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具体内容,“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教授通过对学者罗荣渠教授关于“现代化”理论的阐述,归纳了现代化进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以西欧为代表,其社会特征是分散且多变的;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这些欠发达地区,其社会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特征。通过对该命题提出的历史追溯,毛教授总结了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区别在于,“它在一开始并不是要为个体争取自由与发展,也不是要为每个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是要为整个国家民族争取生存的空间,要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讲人毛亚庆教授

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本质内涵、核心原则、基本特征及价值意义,毛教授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一特定背景下形成的现代化路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文明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同时也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要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这种特色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体现了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和应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如何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毛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以下几点,首先是立足人类文明新形态,做文明的人。我们仍需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借鉴其经济发展成果和经济管理经验来丰富和提升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仍需坚持政治文明交流互鉴,摒弃社会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趋同于或单一化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逻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把世界的多样性转化为带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动力;仍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仍需通过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仍需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是中国社会正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化的中国需要具有现代性的素质,这不仅需要具备反思和辩论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还需要具备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的能力;现代化的中国还需要人的社会性发展,这里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对于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认知与管理,通过理解个人的社会价值有效处理和应对未来挑战,而这恰恰也符合北师港浸大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育要求,“培养心智得以开启与扩展、见识得以广博与洞明、人格得以健全与养成的具有中国心、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公民。”

讲座现场

最后,毛教授倡导同学们要“胸怀全球,始于足下”,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广大青年要跟随这个伟大的时代、奋斗的时代,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通识教育学院 闫润菡

图:通识教育学院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