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时期,大学生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2023年11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张军教授为北师港浸大UIC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演讲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化中心执行主任伍鸿宇教授主持。

伍鸿宇教授主持演讲,介绍主讲嘉宾 

白衣战士的疫情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未减弱。张教授一开始就用一组引人深思的数据向同学们展示,这是一个心理疾病高发的时代——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影响。而中国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达到2.5亿,占人口的四分之一。面对生活如此舒适便捷的今天,为何心理问题仍然频发?

针对这个问题,张教授从时代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在的信息文明时代,生产力要素从体力、脑力转移到了在体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心理因素上。 “学历社会”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的需求存在密切内在联系。因此,全社会对于考试成绩的关注在所难免。而00后大学生们在信息文明时代的出生,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却依然承受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规范。他们开始质疑:“我的文凭和我的生活意义有何关联?”信息化程度越高,对更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渴求也越强烈。大学生渴望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张军教授看来,现在正是一个“心时代”。只有将自己置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

张军教授在演讲中 

新冠疫情是一场意外的灾难。它无处不在,无人能幸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超越了大流行本身的范围。换言之,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局部范围,无论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全球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都在急剧增加。张教授通过哈洛对恒河猴的黑屋实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对灵长类动物严重而持久的孤立将会导致人们的心理残疾和创伤。这种社会性隔离可能对灵长类动物,或者说人类的一生造成重大的影响。另一个可能性是灾难后应激的心理反应。灾后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曲线表明,在起初并未有情绪波动的人们也会在灾后应激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同时,张教授也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心理科普知识。精神症、精神病和神经病究竟有何区别?焦虑、抑郁、恐惧等都属于神经症,指的是神经功能出现问题。神经病是器质性病变,而精神病则是严重的精神障碍。

与会学生认真聆听 

最后,张教授给大学生提出了五条建议:生活结构化、动动更健康、发现生活的B面、打造心资本和学会危机管理。构建健康的生活日常,添加一些快乐的佐料,找个朋友聊聊天。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愉悦身心。积极的心态和逆境都会给大家带来成长。生活中遇到挑战时,通过培养心理韧性和学习高效危机管理技能,我们才能够顺利度过种种难关。

会后,学生与张教授交流讨论 



文 :通识教育学院 王琢

图 :通识教育学院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