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王华平教授来到UIC,在大学会堂为同学们带来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八十七讲——“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讲座由北师港浸大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主持,吸引百余位同学到场学习。
伍鸿宇教授主持讲座,介绍主讲嘉宾
王教授首先回顾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一词的起源,这一概念是由麦卡锡(John McCarthy)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他解释道,人工智能主要是指制造智能机器,尤其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的科学与工程。这其中涉及的,是利用计算机去模拟和理解人类智能的复杂过程。
王华平教授在演讲中
随后,王教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早期的人工智能被称为“好的老式人工智能”(GOFAI),其实质是通过编程指令对形式化的符号表征进行操作的计算系统。人类程序员编写程序并为计算机提供输入数据,这些数据以集中存储的方式处理。之后,计算机将程序应用于输入数据以产生输出。GOFAI是完全透明的,透明性是其应用程序的关键属性。它反映了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论上”理解应用程序的内部运作方式;同时,也指为算法模型的决策提供用户可理解的解释方式。然而,GOFAI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此方面,王教授引用了洛芙莱斯(Ada Lovelace)的理论:分析机(现代计算机的前身)无法创造任何东西,它只能执行我们命令它去做的任务。
接下来,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的AI。这类AI的大规模应用始于2012年,是在机器学习技术取得突破后才得以实现的,例如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等。这些AI的机器学习类型可以分为多个大类,包括监督式学习、无监督式学习、强化学习、沉浸学习、自监督式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其中,王教授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这些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的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这是机器学习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在语音和图像识别方面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先前相关技术。同时,深度学习在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学习、语音、推荐和个性化技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深度学习使机器模仿视听和思考等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使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深度学习的应用,AI系统已经能够实现高度准确的语音识别、图像分类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在许多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成为了最前沿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总之,深度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它为机器赋予了类似人类的分析学习能力,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同时,深度学习也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师生共同聆听与学习
之后,王教授以“让AI学会讲理”为话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总结。他强调,如果AI能够以理由给予的方式来解释他人与自己的行为,那么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解释需求,还可以避免事后解释中出现的脱离实际、缺乏因果效力和难以预测等问题。他指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学习讲理并非只是简单的程序设计和算法优化,更是一种对人类理性、逻辑和道德规范的深入理解和遵循。通过让AI学会讲理,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其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解释性,还可以增强其与人类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哲学、伦理和法律等多个角度对AI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确保其在为人类带来便利和福祉的同时,不会对人类社会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让AI学会讲理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人机关系、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提问与交流环节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王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有关AI伦理道德、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范围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同学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李紫嫣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