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在大学会堂顺利进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国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闫坤如教授来到北师港浸大,为师生们带来了以“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为主题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陈惠云博士主持。

陈惠云博士主持讲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究竟是我们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思考的问题。本次讲座闫坤如教授聚焦“人工智能”这一突破性技术,为同学们系统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及革命、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及风险、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人工智能技术风险及其治理四方面内容。

闫坤如教授演讲


首先,闫坤如教授从对“人工智能”的详尽介绍讲起,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闫坤如教授以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例子梳理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类型和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对内引起自我认知的革命,对外引发学术研究与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革。

第二,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认识论革命、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由于其技术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本性,也引发了包括算法歧视、社会公正、数据泄露等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闫坤如教授立足当下人工智能时代这一重要背景,指出数据成为价值评价的新标准,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偏差、算法控制、信息茧房、技术失控等问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人工智能挑战着学术诚信的底线,并带来了劳动替代的可能,这也为青年大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闫坤如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其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客观方面,风险是其内在属性,具备引起某种危害性后果的可能性,尽管风险不一定必然发生。而在主观方面,其风险与风险特征、风险认知、风险沟通等主观建构密切相关。

同学们认真聆听演讲


最后,闫坤如教授关注人工智能风险治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伦理治理问题将更加凸显,需要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努力解决。面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闫坤如教授为我们提出了“人道德+物道德”双管齐下的规避之路。具体而言,通过外在主义进路约束人,反思AI社会问题,提倡职业伦理进路,包括设计者的价值观、主体责任、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通过内在主义进路约束物,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出新的伦理问题,通过技术及人工智能设计来解决,最终实现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闫坤如教授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的主题讲座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威胁及人工智能监管政策等问题与闫教授展开热烈讨论,闫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进行耐心解答。

同学们踊跃提问


闫坤如教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文 | 通识教育学院 岳雨桥

图 | 通识教育学院 朱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