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及其哲学问题

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下午,北师港浸大“形势与政策”大讲堂迎来第一百一十四讲,师生共聚演艺厅,一起聆听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教授《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及其哲学问题》的精彩演讲。成素梅教授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哲学分析》杂志执行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量子力学哲学、休闲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本次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成素梅教授介绍了她的学术背景,她是理科生,学理论物理,专业是无线电电子学,学过人工智能,后来做量子力学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二十多年前,成素梅教授翻译美国学者Thomas Goodale和Geoffrey Godbey《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这本书已经成为休闲哲学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也深刻地影响着成素梅教授对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

成素梅教授演讲中


讲座中,成素梅教授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其哲学问题、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与哲学问题、智能化发展的影响与哲学问题、信息投喂的影响与哲学问题、汇聚技术的影响与哲学问题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及其哲学问题。

首先,成素梅教授从辨析“文明”一词的含义讲起,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分析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阐述四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重点讲述深度互联的智能文明,总结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成素梅教授认为,在科技驱动发展的智能社会,认知关系变成了权力关系,问责成为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高度纠缠的一个问题。如何重塑科学-技术-社会--认知系统中的问责机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学们认真聆听


第二,数字化转型使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数据流变时代,代替了工业化时代的物质—能量流成为指数式增长的新资源,颠覆了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上的经济伦理假设。成素梅教授认为科技公司和广告商靠购买用户的注意力和个人消费偏好等行为数据或信息来营利时,用户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就被潜在地“货币化”了。这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伦理挑战。

成素梅教授演讲中


第三,面对科技驱动发展的智能社会,成素梅教授指出,智能革命导致社会形态变革太快,而我们的观念转变却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当劳动形态在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重塑劳动观与休闲观。在文明转折点开启新征程,我们应该致力于理解休闲,使休闲成为劳动的新境界。成素梅教授强调:“休闲如同哲学和艺术一样,虽然本身并不是具有幸福价值的东西,但却是为人的幸福提供价值的东西。”

(美)托马斯۰古德尔,杰弗瑞۰戈比著;成素梅、马慧娣、季斌、冯世梅译


第四,在信息投喂的数字环境中,物质环境变得越来越主动,人却变得越来越被动。在后真相时代,真假信息难辨或不辨。成素梅教授重点分析了投喂背后劝导技术的特征、伦理、影响,提出劝导式技术设计的四项伦理原则。面对无处不在的数字投喂,成素梅教授向同学们重点推荐了《在线生活宣言》。

(英)卢恰诺·弗洛里迪编;王战,成素梅总主编;成素梅,孙越,蒋益,刘默译


第五,随着智能革命的深化发展,技术改造从改造外部自然拓展到改造人的内部自然,人的身体技术化和精神技术化成为突出的伦理问题。成素梅教授重点讲述了基因编辑问题、脑机接通口、人的数字永生等的发展、影响与挑战。成素梅教授指出,当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依赖于机器时,我们的认识论就必须由只关注科学家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拓展到关注算法认知,形成“分布式认识论”。知识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今天,人的社会化成为无形的,人的透明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形成新的社会契约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尽可能使数据驱动型的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够更大程度的造福人类,使技术真正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向善力量,而不是灾难。

最后,成素梅教授用在牛津大学购买的搞笑冰箱贴中的一首诗结束了她精彩的演讲:“Why study? The more I study,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 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 So why study? ”

成素梅教授在牛津大学购买的冰箱贴


师生交流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 郑 玲

图| 陈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