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由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演艺厅拉开帷幕,大学会堂进行实时转播。本届研讨会邀请到五位知名学者,围绕“文学经典与审美人生”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吸引了逾千名师生参与。
与会学者与同事们合影留念
研讨会现场
北师港浸大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郭海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辞。郭教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学者们表达了热烈欢迎。他表示,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致力于发展博雅教育的大学,UIC秉持扎根传统,面向国际的教育理念,自创校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学教育,并着力于教育方式和途径上的创新。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探索。历经多年,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不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而且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UIC的学术文化生活,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国情国学素养。郭教授衷心感谢并希望国情国学教育今后能够继续得到各位嘉宾的大力支持,并预祝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圆满成功。
郭海鹏教授致开幕辞
随后,为了感谢各位学者和嘉宾对我校国情国学教育的大力支持,北师港浸大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郭海鹏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学者和冯燊均国学基金会顾问谢向荣教授致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郭海鹏教授向学者和嘉宾致送纪念品
谢谦教授发表演讲
首场讲座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谦教授主讲,题目为《晚明小品:有趣味vs有意义》。谢教授首先与同学们探讨了学习古典文学的用处。谢教授表示,古典文学或者说人文学科必须存在。原因很简单,人不是机器。而古典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教人获得智慧,活得通透,活得快乐。接下来,谢教授通过自身的生活点滴和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为何会选择“有趣味vs有意义”这样一个主题。谢教授指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传统是“诗言志,文载道”,也就是说必须要表达有意义和思想内容。这没错,可是如果所有的作品都只追求有意义这个方向,那么,文学的多样性又该何去何从?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明小品,与言志载道的主流不同,它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表现自己的生活。谢教授表示,“小品”原为佛家用语,相对“大品”而言,指大部佛经的缩写本。而文学上的小品:非文体名,文类名。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文笔轻灵,且内容无关宏旨。类似的文章在晚明和清初都非常多,形成了文学上的一种奇观。同时,这些晚明小品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谢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他自身影响最大的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钟惺为代表的竟陵派,并分别介绍了两人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具体来讲,袁弘道反对虚伪的文学表达,他尤其强调文学与人生中间的趣味。袁弘道认为人生就是最大限度享受生活乐趣,尽可能满足心理与感官的所有欲望。当然,谢教授也强调,对待袁弘道所提出的人生真正的快乐,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看待。接下来,谢教授继续指出,与袁弘道的比较浪漫潇洒甚至放肆不同,钟惺性格则是内向而沉静,为人高洁,不喜与世俗人交接。他主张在文章中间要表达孤情单绪,孤怀孤诣。简单的说,就是表达个人才有的所思所感所悟。总之,通过作品,谢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许多充满趣味的故事,并认为晚明小品到今天依然很有魅力。
马茂军教授发表演讲
第二场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马茂军教授主讲,题目为《一代文豪苏东坡》。马教授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与同学们讨论。比如:苏东坡的排名?苏东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东坡为何会成为东坡等。关于问题一,马教授认为,我们在研究和探讨一位作家时,应当把他放在一定的坐标当中。比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体等,我们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苏东坡而言,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关于问题二,马教授分别以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政治生涯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立体的苏东坡。马教授指出苏东坡青年时期就已显露出相当成熟的学识修养,其后经历了早年的辉煌时刻,再到后来政治生涯的起起伏伏。不同于文学史上的“苦”,历史上的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他是画家、设计师、文学青年、爱美食,是生活型的人。那么,到底是谁创造了苏东坡?为何宋代会产生苏东坡这样的人物?对此,马教授继续通过苏东坡的的家庭背景,成长地区、受教育经历和婚姻生活等,多角度地阐述东坡是如何成为东坡的。通过本场讲座,马教授不仅从历史的角度给同学们补充了许多有关苏东坡的信息,他还结合苏轼作品和经历与现场师生分享了一些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个人见解。
许云和教授发表演讲
第三场讲座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许云和教授主讲,题目为《古典诗歌的警句与对仗之美》。许教授为在场师生深入剖析了唐代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特别是警句与对仗的表现手法与意义。他从唐代诗歌的流传广泛性引入,以“唐代诗歌为何成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为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他指出,唐诗之所以能在各个朝代的诗歌中脱颖而出,与其广泛流传的名句、对仗结构密不可分。在讲解警句之美时,许教授结合崔郊《赠婢诗》中的“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等例句,探讨警句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他解释道,警句不仅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复杂情感,还以其格言化特性超越原诗背景,直击读者心灵,成为易于记诵的经典。随后,许教授谈到了唐诗的对仗艺术,并区分了“工对”“意对”等不同形式。他以李商隐《锦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为例,展示对仗在技术上的精巧以及其在诗意传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政治寓意与个人情感双重解读的分析,许教授强调,唐代诗人善于运用对仗手法以丰富诗意和拓展想象空间,为诗歌注入无尽的艺术生命力。本场讲座从技术层面与文化内涵两个方向剖析唐诗的警句与对仗,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与文化深度,引发了师生们对经典诗词的再思考。
陶然教授发表演讲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陶然教授主讲了主题为《宋词的韵味》的第四场讲座,深刻探讨了宋词在音韵、结构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陶教授指出,宋词不仅是诗歌的延续,更深深植根于音乐与文化的土壤,具有无法言喻的感悟力和感染力。陶教授开篇提到,宋词与诗歌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音乐属性,宋词本身与音乐节奏和旋律紧密相连。在讲解词体音韵与文本的关系时,他提到,宋代的词与燕乐这一音乐形式的息息相关,词的结构和节奏都受到其深刻影响。他以《声声慢》为例,分析了如何通过词调的音律美来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强调音韵与文字的结合,如何在音乐的烘托下,让每个字句都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在谈及宋代词人的风格时,陶教授指出,宋词的韵味不仅来源于其音乐性,还深刻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从司马光的政治精英情感到李清照的闺阁豪韵,从柳永的市井情怀到辛弃疾的英雄悲情,宋词的韵味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与情感。陶教授通过分析各位词人的多篇经典作品,揭示了词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如何通过词作表达个性与情感,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陶教授强调,宋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简练的语言和音乐美感,更在于其能在短短的字句中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层次。讲座不仅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来欣赏宋词,更深入挖掘了宋代士人精神和文化的内涵,令大家对宋词的独特韵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曹胜高教授发表演讲
第五场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曹胜高教授主讲,题目为《〈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和经义》。曹教授深入探讨了《诗经》作为古代经典文本的多重解读层面。通过对《诗经》四大义理的剖析,揭示了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的深远影响。讲座从《诗经》中的“礼义”开始,曹教授指出,《诗经》不仅是周乐的歌辞,更在周代礼仪制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分析其中的礼乐应用,曹教授阐述了《诗经》如何在祭祀等仪式中的起到作用,体现了其制度化的音乐价值。在谈到“乐义”时,曹教授介绍了《诗经》中所涉及的乐德概念,指出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手段,也是连接天地和谐的桥梁。音乐的节奏与音调在《诗经》中蕴含着道德义理,展现天地人和的理想状态。在“诗义”的讨论中,曹教授解释了《诗经》如何随着历史变迁,从礼乐的附庸逐渐转化为具有独立诗义的文本,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达工具。他提到,赋诗的出现标志着《诗经》从礼仪用途向文学创作的转变,诗作不再仅仅是礼乐的附属,而是成为了思想和情感的自由阐释载体。最后,曹教授讲解了“经义”的形成过程,指出《诗经》在汉代被阐释为儒家经典,逐渐固化为五经之一,成为后世学者和政治家理解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他强调,《诗经》不仅仅是历史文献,它还是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伍鸿宇教授总结研讨会内容
每场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各位学者展开积极的交流。五场全部结束后,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为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做了总结,并感谢各位学者来到UIC传道解惑,也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至此,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圆满结束。
研讨会现场师生互动
11月30日当晚,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特举办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师生晚宴。在场师生共聚一堂,享用佳肴,互相沟通。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举办这场晚宴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的途径与学者们、老师们友好交流。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们其乐融融,气氛热烈。最后师生晚宴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师生晚宴现场
在场师生互动交流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陈采薇 邓雯馨
图|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