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我们总能闻到生命的气息。万物复苏,莺飞草长。阳光、雨露、花鸟、虫鱼,人们徜徉其间,感受生命强劲的脉搏在大地下涌动。冬天的肃杀在一刹那间消失殆尽,刚抽出嫩叶的枝头有群鸟的欢叫,仿佛在为新生的希望歌颂着。此时此刻,我在田野漫步,浅草刚好没过我的鞋,野花的幽香恰到好处地飘过鼻翼,蜜蜂跳着"8"字舞告诉同伴一天的食物有了着落。春天的勃勃生机总是让人感动,因为你能够清晰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动力,如同小草冲破泥土,花儿竞相开放,蜜蜂辛勤劳作。你会觉得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挡生命成长的力量,除非太阳不再升起,除非河流停止奔腾。因这磅礴的力量,生命可以自由自在地存活下去,无论黑暗也好,无论寒冷也罢,我们总会相信有重生的一天。所以,我们心存希望,而理应无所畏惧。
如果说人类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那么人类最向往的东西,其实并非长生不老,也不是流芳百世。不朽的肉体并不能免除人对死亡的惧怕,因为前方还有无尽的时间,无论你活到一千岁还是一万岁,你总逃不出时间的桎梏,你总会面对着时间长河而万念俱灰;不朽的精神似乎能够超越时间而永存世间,可如果时空不复存在,精神失去依托,你依然会消逝在虚无当中而陷入永无止境的恐惧。人们创造宗教来免除对虚无的恐惧,无论是"净土"还是"天国",都是永恒和不灭的象征,是肉体和灵魂的最终归属。似乎只要抵达那遥远的彼岸,此生的恐惧便尽数消解。基督徒不再背负耶稣代为人类受罚的原罪,佛教徒不再受到六道轮回的束缚,肉体超越了,灵魂升华了,时间和空间不再成你的阻碍,你将获得绝对的自由,从而再也没有畏惧。
人类最渴望的,是自由。人类最恐惧的,是失去自由。
拥有智慧是人类悲剧的开始。我甚至可以说,恐惧的根源便是智慧。愚昧的人不明白什么是自由,所以失去自由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可怕。恰如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喻"中描述的那样,被囚禁在山洞中的人以为墙上被火光反射出的影子便是世界的全部,一旦他们中有人被释放出去,看见洞外刺眼的阳光与缤纷的自然,这个人会知道洞中的一切影像都是不真实的,而其他人都处于被束缚的状态而不自知。被释放而见到真相的人不会再想要回到洞中,因为他已经被开启了智慧。一旦他重新被囚禁起来,他会感到害怕,而那些从来没有见过阳光的洞中人反而会嘲笑他的恐惧。无知者不了解真相,但他们无畏。
人类因智慧而创造了文明,却也建立起了束缚自己的牢笼,惶惶不可终日,生命原本那可以冲破一切的力量也逐渐流失了。除了死亡,人类被很多东西所束缚。渴求知识的人被无知所束缚,渴求财富的人被贫穷所束缚,渴求权力的人被无能所束缚。智慧有恶魔的一面,它给人类无限的欲望却使人类求之而不得;可智慧终究会露出它洁白的羽翼,为人类指向希望。
对自由的向往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
春天里,我总会记起关于自由的故事,我仿佛也能体会到"自由"一词赋予人类的巨大动力。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不自由,毋宁死!"1775年的春天,律师帕特里克在佛吉尼亚州议会的演讲最后喊出了这句话,台下顿时沸腾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人民长期的干涉已使人们忍无可忍。英国是他们的母国,现在他们要为了争取自由生活的权利而向曾经的母国开火。一年之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打响。美国人在《独立宣言》中列举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种种暴行,包括侵犯财产权、妨碍自由贸易以及制定不合理法规。对于北美的英国移民来讲,国家或者政府若侵犯了"造物主赋予他们的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有权站起来保护自己,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上的富足并不能衡量一个人贫困与否,一个有钱的人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他依旧是贫困的。他比较了19世纪美国黑奴与同时代欧洲工人的平均工资,发现黑奴的收入竟然高得多,但依然有黑奴选择逃跑。也许逃跑后他们会过着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他们至少有选择的权利。一位农民的儿子想当总统,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为他提供和其他人一样的教育与工作机会,让他可以通过努力达成自己的梦想。阿马蒂亚.森提出,自由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单纯的GDP。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并不是因为其拥有最多的财富和最强的军事实力,是因为有"美国梦"的存在。"美国梦"的踪迹,翻一翻美国宪法你便可以发觉。"自由"二字实在是其立国之根本。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匈牙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可能未曾想到,他所争取的东西在1989年的春天戏剧性地显现了出来。当时正值冷战末期,戈尔巴乔夫当政的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但东德始终笼罩在"铁幕"当中。如同电影《窃听风暴》中描述的那样,秘密警察无所不在,人们的私生活被严密监控。一墙之隔的西德,始终如同灯塔一般屹立在东德人的眼前。1989年春天,一个契机出现了。同属共产主义阵营的匈牙利人开始拆掉奥匈边界的铁丝网,大量东德人借道匈牙利逃到属于"自由世界"的奥地利。匈牙利政府不顾东德的愤怒接受了这些难民,帮助他们奔向自由。几个月后,柏林墙倒塌。《纽约时报》报道:"成千上万的东德人涌向柏林墙去欢庆他们重新获得的自由……"我们并不清楚匈牙利人关键的"倒戈"背后有什么样的政治动机,或许,在那个人们连音乐也无法自由聆听、连小说也不能自由阅读的时代,再强大的国家机器也防止不住人民追求自由的强大信念。匈牙利人或许想起了二十一年前的另一个的春天,布拉格的街头是拿着鲜花的人们,他们品尝自由的空气,享受着艺术、演讲与爱情,这才是"有着人性面孔的共产主义"。但1968年的八月,苏联的坦克开进了布拉格,人们拿着鲜花试图塞进苏联士兵的枪管里,可那些被国家机器锻造出的人们面无表情。再往前倒退十二年,1956年的十月是匈牙利人永远的痛,他们对自由的追求拦不住苏军的枪炮。自由的代价是上千人的死难。可是,1989年的春天,再也没有什么能拦住他们心中奔涌的激情,"我要自由!"他们呐喊着。
主义本身没有过错,相反,支撑主义的都是崇高的理想。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被雅各宾派逮捕送上了断头台。临刑时,她说:"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正是因为理想之崇高,人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理想,甚至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而摧毁一部分人的自由。这是罪恶么?我认为是的。可这般罪恶不也带着深深的无奈吗?如果社会是公平的,会有人向往共产主义式的平等吗?如果社会是正义的,会有人希望以暴制暴式的制裁吗?因为绝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试图去建立他们心中理想的乌托邦。悲剧在于他们并不是上帝,拥有造物的能力。他们以为砍掉了高个子的腿便能还矮个子们以平等,却不理会高个子们的合理抗议。"均贫富"是多么诱人的理想,消除阶级、消灭压迫又是多么美好的理想!可"自由、平等、博爱"如果非得用血淋淋的屠戮才能换来,我宁愿身陷牢笼。不要忘记托洛茨基,不要忘记波尔布特。一个是牺牲品,一个是刽子手,同样因为主义而被埋葬。铁幕下的东欧无非是更为宏大的乌托邦实验,它的挽歌早已被赫胥黎与奥威尔谱写。回望冷战,我们不得不被两位智者的先见之明所震撼。
第三个故事是平淡的,它并不关于压迫,也不关于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它只是一本书,名字叫做《瓦尔登湖》。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和工业革命,物质生活及其丰富。人们在城市里做着他们想做的事情,稍加努力便可养活家人。这似乎是"美国梦"的开始,可有人不那么认为。"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亨利.梭罗这样写道。这样的话语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无比真实。为什么可以自由选择的人们依然感到无助?他们的心灵真的自由了吗?梭罗认为,人心已经被物质所奴役,你以为能够掌控你的生活,但生活不属于你,而属于巨大的商品市场。忙碌的生活让人们无暇感受自然,也无暇面对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真的自由?"梭罗显然给出了否定回答。他逃离了喧嚣,去到宁静的瓦尔登湖畔,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小木屋。白天,他在春日的阳光下漫步,感受"柔雨后的小草影影绰绰",他自己开垦农田、种植小麦和玉米;夜晚,他躺在湖畔看星星,若有所思的时候便起身回屋,将思想化作优美的文字。两年的隐居生活让他懂得了生活的真实意义。他发现人们将太多时间耗费在了细节上面,科技的进步只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却让灵魂得不到丝毫的闲暇。从此,梭罗倡导简朴的生活作风,终其一生为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奋斗。他写了很多文章批评美国政府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种族隔离制度,他坚持认为人有权反对政府的苛政。之后的民权运动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有梭罗的影子。他并不是一个威廉华莱士那样的自由斗士,但他平淡的文字显然比"自由"的口号更加隽永。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开始反思"美国梦"。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购买任何东西,被消费和广告填满的生活却早已失去了生命应有的激情。仿佛唯有消费、拼命的消费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物质极大丰富,心灵极度空虚。这也是禅修与瑜伽在美国能够盛行的原因。如果说国家机器是看的见的牢笼,消费主义就是隐性的禁锢,人们难以从中脱身,甚至于很多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恰如洞穴中的愚人看不清楚生活的真相。我对他们说:"争你的自由吧!"他们回答道:"我已经很自由了,我可以自由呼吸、畅所欲言,如果我愿意,我明天可以去圣彼得堡旅行,后天再去里约热内卢,我自由地接受教育,我自由地选择工作,我自由地为我心目中的总统候选人投上了一票。我还有哪里不自由?"我的确无言以对。这样的生活我也羡慕,前提是我内心有一个清晰的声音:"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做出了选择便不要后悔。"
无论如何,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这是深抵灵魂深处的力量。为此,你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尤其是在迷失的时候。梭罗不是说过吗?"等到你迷失了,你才能够真正开始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心中所愿,挖掘自己灵魂中的至善,然后点亮你自己。即使四周是黑暗的旷野,你要让自己成为黑暗中唯一的那盏明灯。没有人可以替代自己的价值,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已经涵盖了自由所有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的意义在于永远不停歇地去找寻意义,当你永远活在途中,踩着脚下坚实的泥土,你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你还存在。而存在即自由。
春天里,我思念自由,思念自由带给生命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