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与百家——北师港浸大高级国学研修营”8月开营,现开始招生。限额100名,额满即止。

三教与百家

课程背景

新的时代呼唤新型人文领袖,新型人文领袖当具“以通驭专”之才能。有“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之称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此诚古来问学之要旨,亦为人文养成之大道。然近世以来,传统学问囿于西洋学术分科之限制渐趋支离,经史文哲宗诸科之间泾渭分明、壁垒高企;对国学的研究和讲授,实难打破学科藩篱以达成跨界之思,遑论走入百姓日用伦常以影响个人生命或改造社会。由是专家迭出、通才寥落,专精者有余,博学者不足。

有鉴于是,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以研究院与饶宗颐国学院为学术依托,集合国学领域顶级学者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精心打造内容横跨三教与百家、视野含纳域内与域外的国学课程。通过课程,提升学员心性、拓宽学员视野、塑造学员人格,冀踵武饶公“会通中西”之芳踪,绍继饶公“文化传播”之遗志,为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培育下一代足堪重任的人文领袖和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

 

课程宗旨

培育博学而又专精、融贯三教兼通百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中华人文领袖与中华文化传播人才。

 

课程理念

一心二门,无问西东——拓展文化视域,锤炼跨界思维

三教六艺,四书五经——融贯三教要义,品味诗礼春秋

法流十道,百家争鸣——探析诸子核心,洞察百家源流

道器兼备,学艺兼该——养成君子人格,培育人文通才

 

课程特色:名师授课,游学结合

顶级学者亲自授课、串解精讲。导师带领,师生互益,教学相长。

课程以儒释道三教与诸子百家之经典为主,兼及历史、考古、文学、西方哲学与域外宗教,两周密集式教学,帮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国学精髓。

课程更兼禅、武、医、雅乐、射道、茶艺、古礼、古迹参访等国学体验项目。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游学”“研学”结合,使学员亲身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程收获

1. 通过课程,学员得以亲炙大师,将能收获境界格局、人文知识、身心灵性命的全面提升,并应用所学于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进可兼济天下、经世致用,退可成身立德、修己齐家。

2. 通过研修营,学员得以收获一流的同学资源,结识顶尖学者及企业家,促进人脉的链接与资讯的分享。研修营为学员打造一个高品味的学习圈和朋友圈,助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朋友,互相帮扶,砥砺前行,共同成长。

 

颁发证书

课程结束后,学员将获颁北师港浸大高级国学研修营结业证书。

 

课程目标

“研学”目标

国学乃中国之学,以“儒、释、道”三教为主流大宗。无国学则不成中国,无三教则不成国学;国学又是普世之学,举凡诸子百家、经史文哲乃至来华域外宗教,皆为国学一端,无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故“整全”的国学,乃三教为首,百家为翼,“三教”“百家”不可偏废其一。培育通三教而摄百家、“以通驭专”的文化通才,乃本课程“研学”之目标。

 “游学”目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导师带领,寓教于游,通过参访历史遗迹、了解历史人物,以思接千载、尚友古人、审视当下、展望未来,乃本课程“游学”欲达至之目标。

 

课程设置

国学通览

儒门法眼

先秦时代之儒法墨道兵阴阳等“九流十家”及其后历史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流文化,共同构筑了“国学”的精神基底。以学派争鸣为“横”,以思潮演变为“纵”,系统介绍诸家诸教之历史源流、思想主义、政治取态、核心价值、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结合专书阅读与比较研究,导师以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的诠释解读,帮助学员把握国学精髓,从而学以致用、安身立命,并将国学智慧灵活运用于个人生活、企业管理、社群建设等现实场境当中。

仲尼之言犹言在耳,孔孟之道不坠于斯。孔孟奠定了原始儒家的思想基础,后有荀子集其大成。迭经两汉至宋明,又演出汉学、理学,然其宗旨皆不出先儒成仁称义之大道。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骨血,不知儒无以明中国传统文化。本章节课程立足于儒家原典,通过对相关专书的解读,引领学员深入儒家的精神世界,提升学员对圣贤伟大人格之理解及对四书五经核心要义之把握。将儒家的“修”“治”之术置于当代的语境当中,对其做出合乎实际的现代性诠释,期以活化古学,通经致用。

 道论经纬  佛学指要
 

注目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普世诸宗教文明的一大特色,道家与道教乃此中代表。鲁迅曾言“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当代著名学者陈鼓应则言“中国哲学的主干在道家”。纵览中国历史,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宗教上,道家道教均为主流大宗,其在儒家儒教的阳刚昂藏之外,另树一种重无为、法自然、修性命、贵生生的精神气质,“儒道互补”诚非虚言,正是中国主流文化“一体两面”的展现。由导师带领,对《老子》《庄子》《列子》等专书进行研读,全面了解道家道教之源流与发展、历史与现状,以明吾国文化精神的另一面向。

 

佛教入华,迩来千年;法流十道,寺满千城。在与儒道二教以及民间宗教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当中,佛教完成“本土化”、“在地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化”最彻底、最成功的域外宗教,现在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义理判大小乘,谱系分汉、藏、南,经说浩瀚,演化无穷,然究竟是探析世间了义,播宣佛陀本怀。本章节课程重点讲授汉传佛教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等主要流派及其传承,选讲《坛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楞伽经》等佛学经典,并从佛教发展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人间佛教运动”在两岸四地的发展。在喧嚣浮躁的当下社会,明心见性、转识成智、破除障壁、利益众生。

诸子异言  历史之萃
 

先秦时代,百家蜂起。诸子之间各树其说,往来辩论,共同繁荣了彼时的思想市场。“诸子百家”是中国古典文明的高峰,也是古人创造力勃发、精神力刚劲之明证。孔孟老庄墨荀韩等之影响,不但播于当时,更及于后世,至今不绝。近人研治、传讲国学,多措意儒道,未留心墨法等其他诸子,此实割裂国学之整全肢体。事实上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的不别亲疏一断于法等思想主张,皆与儒道乃至其他诸家互相发明、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演至后来,已形成诸子百家之间“相即相入”“多元共在”的局面。是故整全性的国学,当是百家争鸣,绝非某教独尊。本章节课程注重对非儒道学派的诸子进行研讨,启发学员从《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子学专书中汲取别样的人生智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史学之妙用在鉴往察今,能知兴替、明得失。圣贤教训、权谋机变、律令典章、日用伦常,洋洋大观,尽载史册。远至初民时代,近至当代社会,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其得已久存之理,皆在二四十史之中。反思故去历史,可使当下受用,并明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所发生之一切,无非新瓶旧酒,并无新事。专书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辞章之美  礼乐之雅
 

诗书画艺,曲词歌赋;事出沉思,义归翰藻。由导师带领,品鉴、赏析中国古典文学。上至《诗经》、《楚辞》、汉赋、六朝文学,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民国时文,穿越时空的藩篱,领略中华辞章之美。

 

中国是礼乐之邦。礼乐能涵养性情、化成民俗,向为先贤所推重。行礼如仪,不惟只是践履礼仪的外在形式,更是藉由形式来塑造文质彬彬、志正体直的君子人格。本章节课程着重介绍中华古礼之历史渊源、器物形式、文化内涵,并设射道、雅乐、古琴等现场体验项目,寓礼于射,寓礼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行游之旅
  

佛山祖庙、南风古灶、顺德清晖园、宝林寺、崖山海战纪念馆、陈白沙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唐绍仪故居、珠海渔女、珠海歌剧院、会同古村。(✳具体游学路线可能因为景点开放时间等原因进行微调)

 

体验活动

太极:太极拳,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员将跟随导师亲身体验杨氏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立地生根、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等特技。

射道:古称射艺,后发展至礼、乐、射三合一的射礼。学员将随导师学习射道、射艺及射礼,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声被称为“太古遗音”,其清雅,悠远。学员可随导师弹拨丝弦,静听心音。

禅茶:茶与禅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学员将通过理论和实操体会禅茶中的“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雅趣”,即 “清、净、和、雅”。

读经: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墨子》《六祖坛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雅乐: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是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课程中,学员将跟随导师,亲手奏响据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乐器按1:1的比例复制而成的青铜雅乐器。

图片

在学福利

1. 研修营期间,学员可凭学员卡免费阅读北师港浸大学习资源中心图书,北师港浸大学习资源中心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纸本藏书量逾310,000册,种类达260,000种,中英文纸本报刊约340种。

2. 研修营期间,学员可凭学员卡在研修营期间免费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北师港浸大体育馆,含达国家标准的恒温泳池、健身室等。

 

增值服务

1. 课程结束后,学员将获邀入驻研修营“终身学习师友平台”成为“终身学员”,线上线下继续与导师、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互动,即时接收研修营最新活动资讯,跟踪研修营后续学术动态。

2. 优先参加研修营日后举办之一切活动,如校友年会、校企互访。本期研修营学员自动获得优先参加下期及之后研修营学习之资格,一次付费,终身受用。

 

师资阵容

陈致    文史学家及汉学家,北师港浸大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讲座教授
龚鹏程    国学大家,原台湾佛光、南华两大学创校校长,现为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
包华石 美国汉学家与艺术史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座教授
刘笑敢 道家研究学者及汉学家,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吕宗力 文史学家及汉学家,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座教授、原哈工大(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张宏生 文史学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
徐兴无 文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周纯一 台湾学者、中国音乐史家,“中国雅乐复兴第一人”,金钟奖最佳编剧,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办公室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雅乐研究中心主任
丁一川 历史学家,《原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委
陈继东 佛教研究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
李锐 历史学家,诸子学、简帛学领域资深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翔 佛教研究学者及汉学家,北师港浸大通识教育办公室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博士
董铁柱 思想史研究学者及汉学家,北师港浸大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黄蕉风 思想史研究学者、墨学复兴倡导者,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助理处长,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博士
李军阳 “中华射道复兴第一人”,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体育文化中华射道课程导师,学生事务处副处长

 

招生对象

有志于研究国学、弘扬国学的全国(含港澳台)各行业董事长、总经理,行政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限额100名,额满即止。

 

课程机构

主办单位: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协办单位: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北师港浸大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办公室

 

时间安排

时间:2019年8月5日~2019年8月18日。

学制:两周(脱产学习,周一至周五为“授课+体验”,周末外出游学)。

学时:14天

 

上课地点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同路2000号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图片1

课程费用

39500元(人民币)/人(包含课堂学习、讲义资料、教学服务。食宿、游学、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报名费

200元(人民币)/人

 

食宿安排

应广大学员需求,研究院可帮您安排相关就餐、住宿等事宜,欢迎告知。

 

报名方式

1. 申请填写《报名申请表》,并缴纳报名费,将《报名申请表》及缴费记录截图、身份证扫描件发送至邮箱icscc@uic.edu.cn

2. 审核审核成功后,获发《录取通知书》。若审核失败,报名费不予退还。

3. 缴纳学费缴学费至北师港浸大账户,并将缴费记录截图发送至邮箱icscc@uic.edu.cn

4. 报到学员持《录取通知书》原件、本人身份证原件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大一寸免冠照三张,办理入学手续。

5. 入学参加开学典礼,正式入学。

注:报名费及学费由北师港浸大账户统一收取。

1)银行账户:

户 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珠海师大支行

帐 号:44354601040000421

2)微信支付二维码:                                        3)支付宝支付二维码:

       UIC Wechat QR Code UIC Alipay QR Code

 

转账附言:“国学研修营”(转账必填项,若无此附言,可能导致报名程序不成功)

 

报名咨询

联系人:柴老师

电话:0756-3620797

邮箱:icscc@uic.edu.cn

网址:https://web.uic.edu.cn//cn/icscc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同路2000号

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ICSCC

 

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简介

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是在北师港浸大国际化教育发展策略指导下创立的学术机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由著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担任院长,原北师港浸大校长吴清辉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研究院致力于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促进文化根脉在民间的复苏与新生,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服务。研究院以北师港浸大为基地,面向珠海所有高校学生和市民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在深入研究珠海本地历史,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突显珠海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门户地位,为珠海新时期国际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与智力支持。研究院将发挥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在两岸四地间形成稳固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国际化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而努力。

图片2

扫一扫二维码,立刻报名!

Wen juan xing QR Code

关注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公众号,持续关注北师港浸大高级国学研修营招生动态!

 

图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