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国学调研团赴贵州参观交流

2018年6月18日,为推动中国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项目的开展,丰富我校国情国学教育内容与经验,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国情国学教育调研团赴贵州大学和修文县进行参观交流。

调研团首先前往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参观交流。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成霞、国际教育学院杨晓椿老师接待了调研团,并陪同参观书院,介绍书院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与调研团就中国现代书院的功能、书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调研团在孔子雕像前合影)

(中国文化书院正门)

在书院大门外,调研团参观了孔子铜像和贵山书院碑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贵州地域文化进行了解。贵州大学的前身是贵山书院。贵山书院原名阳明书院,是明嘉靖十四年为纪念王阳明贵阳讲学所建。在勉学堂内,张成霞院长回忆了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莅临中国文化书院并为同学们发表长达二十多分钟讲话的往事,感受国家领导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嘱托。随后,张院长又带领调研团参观了游艺轩、励道楼及合一亭,介绍了阳明文化石刻及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内涵。

   

(中国文化书院内景)

参观结束后,张成霞院长向调研团介绍了书院举办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经验,双方探讨了未来发展中合作的可能性。张成霞院长赠送调研团蜡染画卷作为纪念,伍鸿宇教授代表调研团向贵大国际教育学院赠送纪念品,双方合影留念。

(调研团与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互赠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6月19日,调研团来到修文县阳明文化园参观。阳明文化园是以“阳明洞”为核心,打造的一个集展览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区。1506年,王阳明被谪贬至龙场(今修文县)。在困苦中,王阳明结合自身经历与所学,日夜反省,终于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激发了历代无数学人的遐思和才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调研团参观了园内“知行合一”牌坊、洗心池、阳明洞、王文成公祠和王阳明纪念馆等,对阳明心学的精神风貌与历史价值有进一步了解与感悟。

(调研团在“知行合一”牌坊前合影留念)

(阳明文化园内何陋轩、阳明洞、王文成公祠、君子亭等古迹)

 

文:吴蔚蓝

图:汪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