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辨 城市想象的系统梳理

2011年11月24日-25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来访UIC,并作为"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发表了两场演讲。11月24日晚,首场题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讲座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进行。我校副校长徐是雄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彰范教授、黄立强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秘书长鲍俊萍女士等嘉宾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讲座。

徐是雄副校长首先致辞。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不论是缺乏国际化的视野还是民族文化的熏陶都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正是基于此,UIC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UIC的国情国学教育并不是为了守旧,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上不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教授的讲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2011gao.jpg

我校副校长徐是雄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徐教授代表学校向高教授赠送了纪念品,并合影留念。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主席冯燊均先生也向高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2010gao2.jpg

徐是雄教授向高小康教授致送纪念品

2010gao3.jpg

冯燊均先生向高小康教授致送纪念品

2010gao4.jpg

现场嘉宾与高小康教授合影

在演讲中,高教授以鲁迅对国学的批评为切入点,引发大家思考:在批评和维护国学的争论上,到底是经典传统存在弊病还是社会自身出了问题?高教授以荀子和圣奥古斯丁的观点阐明,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本身出的问题,要在当下找根源,不要总是认为是历史的缘由。

2010gao5.jpg

高小康教授在演讲中

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神智慧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学习和体会的。高教授指出,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修养,在浮躁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身的沉静,是现代人最需要向古人学习的。

高教授指出,国学并非都是高深莫测的,例如蒙学,其中有很多是经验之谈,看似滑头、庸俗,但是很日常化,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不停的谈论国学,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国学中有很多东西仍然存在价值,有被传承的需要。

最后高教授指出,传统文化包括小传统和大传统两个层面。小传统和大传统有很大区别,小传统是依靠一代代记忆口口相传,而大传统大多是时代精英确定的。当一个国家发生文化变革时,大传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击倒。而小传统看似微弱,但是它最为坚固。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靠书本。只有当文化渗透到集体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传播得长久。

2010gao6.jpg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讲座中提到的文化传播方式等问题和高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2010gao7.jpg 2010gao8.jpg

同学们踊

跃提问

11月25日上午高小康教授继续在冯燊均演讲厅发表题为"当代中国叙事中的城市想象"的精彩演讲,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王琴博士主持。

高教授通过引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城市的描写,从一种城市与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关系的视角分析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人们对于城市不同的想象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迥异的社会心理。

2010gao9.jpg

讲座现场

从对"城市想象"的定义出发,高教授引用《晏子使楚》中对于城市中人口的描述,以及柳永《望海潮》对于城市美景的描画,指出城市就是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而形成其独特魅力。随后,他又引述国外学者林奇与罗兰·巴特的著作,指出其分析视角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从建国前革命党人对光明城市的向往到六十年代城市破产背景下人们下放、支边,幸福感破碎的迷惘;再从改革开放时期,外界诱惑使转型中的城市拥有再造大都市的宏大图景到如今城市人丧失认同感,寻找旧梦记忆的城市发展危机,高教授撷取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人与城市关系变化的图景。在纵向比较的同时,他还将《子夜》与具有相似主题的美国小说《嘉莉妹妹》进行横向对比,指出当下仍存在的现象--在城乡文化断裂的背景下,炫目奢华的都市给乡下人带来的是恐惧。

高教授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城市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为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中关于城市叙述的符号景观,如:公园、高楼、街道等,以此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特定年代下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

2010gao10.jpg 2010gao11.jpg
2010gao12.jpg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

2010gao13.jpg

高小康教授与嘉宾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部分老师合影

在与同学的互动环节中,高教授表达了他对于当下城市发展的担忧。他认为,当下城市建设乌托邦化,每个城市都大建高楼,塑造不符实际的城市景观,只为评选"最佳人居城市",然而城市特有的文化格调与独特魅力却丧失殆尽,城市的底层民众也在自我认同的迷失状态中面临生存与心理的巨大挑战。

 

 

撰稿:蔡梦琪、吴羚玮

摄影:李心怡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mospagebreak title=徐是雄副校长致辞&heading=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辨 城市想象的系统梳理}

 

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

致辞

 

尊敬的高教授、冯先生、各位嘉宾、同事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高小康教授作为我校"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高教授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教授在中国文艺思想史、文艺美学和城市文化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其专著有《市民、士人与故事》,《梦入江湖》等1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多次赴海内外著名高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讲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高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高教授今晚演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也是我们UIC发展国情国学教育所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无论是缺少世界性的眼光,还是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都是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如何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

UIC的国情国学教育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与努力。我们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宣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以守旧为目的,而是指中国人必须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生命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我们也必须提出新的观念来应对现实世界的新局。事实上,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不断在文化传承中创造新的生命力,也是当今博雅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探索中,有收获,也有困惑,相信高教授的演讲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已成功举办了数期"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学者们的精彩讲论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共建了一个开放、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带动了好学深思的学风。我谨代表学校向热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的学者和嘉宾表示诚挚的谢意!也祝今晚的演讲圆满成功!

谢谢!

{mospagebreak title=国学的学习之道}

 

国学的学习之道

--访中山大学中文系高小康教授

(记者:蔡梦琪)

 

11月24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来访UIC,并作为"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发表了两场演讲。11月24日晚,首场题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讲座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进行。

高教授的演讲令我受益匪浅,会后我找到高教授,希望可以继续向他请教关于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问题。高教授高兴地答应了我的要求。由于时间不早,演讲厅不得不关闭,于是伴着明朗的月光,我对高教授的访谈便从报告厅外的小道上开始了。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教授在访谈时首先指出,国学分为广义的国学和狭义的国学。狭义的国学即经史子集。而广义的国学是指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一切事物,比如琴棋书画。因此,传统文化包涵着国学,国学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在社会上时兴讲国学,但不同的人对国学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在多方观点的交锋中,许多同学感到了迷茫。针对这个问题,高教授强调在国学学习中,不能简单地判断各家谁对谁错,最可怕的就是"批判继"承这个词了。因为所谓的好坏其实是依据你自己的判断,你用你的价值观去理解国学的知识,许多你不清楚或者理解不透彻的国学知识就会很容易被你当作不好的东西舍弃。但是被你舍弃的知识很有可能是极有价值的。这样下来,最后你只是用你错误的理解去巩固你已知的知识,结果什么也学不到。高教授认为,正确的方法是整体地看待各家之言,而不要单单地选择某个部分。这一点上冯友兰就做得很好。我们可以向他学习,学会"同情之理解"。我们要试图理解为什么别人会提出这个观点,然后从中学习到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要想发展,离不开人们的讨论和争鸣。各家发表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互相间进行探讨,不需要太学术,把你认为好的观点提出来,让老百姓明白原因就可以了。我们期待百家争鸣,讨论的人多了,人们就会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

学习国学不应当太功利,而应从个人需要出发

高教授认为,大学生对国学的学习不应当太过功利,而应该从个人需要出发。但是首先还是要有一种自觉,即自觉地寻求自我的完善。从个人需要出发,经过自己思考,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找到同好,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对国学的感悟。进而通过对国学知识的思辨,产生新的想法,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传播的。国学的传承需要同学们这么做。

高教授表示,很多大学生想让他推荐一些国学普及读物,但他一般都不提供书单。他只愿意教大家如何去找适合自己的书。这并不是故意去为难学生,而是由于他认为优秀的书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大学生应当依据自己的程度去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有关国学的书。

高教授强调,学习国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品位,千万不要将国学的学习当作高考,不要看到国学二字就产生畏惧的感觉。

 

后记

在和高教授的讨论中,我不仅了解到了一位国学研究者对国学的看法,更深刻感受到他对中国未来一代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