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已被互联网包围,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约车出行、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等都能轻松搞定。当我们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之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面对的却是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 新冠疫情以来,关于老年人在生活中为“码”所困的新闻持续引发关注,也将数字鸿沟话题拉进公众视野:老年人该如何适应乃至融入“数字化生活”,享受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红利?而我们又该如何让每一个老年人方便、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基于此,义工服务课程长者服务方向的桑榆手机学堂小组、手机教学小组和聚乐部小组的同学们分别在珠海造贝社区和中山南朗社区举办了“老有所学、智享生活”系列长者智能手机学习小组,旨在帮助老年人系统学习智能手机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根据需求调查的结果,选择了日常生活中长者必需或急需的方面规划教学内容,涉及日常出行、必备技巧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教会来长者清理手机内存、粤康码和行程卡的使用、微信接龙、抖音小视频点赞发送等。
义工服务是双向奔赴的给予和收获。同学们通过开展智能手机教学活动,不仅帮助了社区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基础功能的使用,同时也满载而归:有的人锻炼了沟通技巧;有的人消除刻板印象、重新认识了长者群体;有的人反思了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和关系;也有的人体会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学生龙泽基在课程反思中写道“ 在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长者们“人老心不老”的心态,她们孜孜以求、勤学勤问,自带笔记本将我所述的每一步骤清楚地以流程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每次看到她们“满载而归”、轻松喜悦地向我们告别时,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件伟大的小事,我从中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刘丹妮在义工服务课程后,改变了对长者的看法,上课前他认为“我们对长者的刻板印象大多是他们似乎过着与互联网“绝缘”的生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老年人的生活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起初我们的小组的群名是“夕阳红手机学院”,后来发现,这种固化思维是错误的,其实,他们的夕阳并没有落寞。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带有任何有色眼光,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群,温柔的对待这个群体。”
义工服务课程(长者服务方向)的课程小组自2014年以来,在7年间共有17个项目小组,为来自珠海市银桦社区、北堤社区、翠前社区、官塘社区、造贝社区、以及中山南朗社区的176位长者举办了85次智能手机教学活动。
文:赖玮
图:吴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