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陶瓷考古视野下的早期全球化

2021年9月24日下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以“陶瓷考古视野下的早期全球化”为主题的讲座,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教授现场主持并赠送了礼物。翁院长以全球化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的发展史以及古代瓷器的贸易路线。现场反应热烈,座无虚席。

翁院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的青瓷,釉瓷的特点及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料—瓷石,并用精美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朝代有名的瓷器。他特别提到中国的文明是唯一一个有延续的文明。随后翁院长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考古,考古视野,以及常见的几种考古的方法。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南沙群岛浮潜考古的照片,让在座的所有同学对“考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翁院长结合陶瓷历史和考古证据,详细的向我们展示了早期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对外出口贸易的商路航线的开辟和发展。例如装有北方白瓷、南方白瓷、香料等货物的黑石号沉船;出土福建的青白窑瓷器、粉盒和铁器的南海一号;出土大量景德镇瓷器,时间约为十五世纪晚期的莱纳沉船,并为我们分析了镰仓时代的佛教大发展对中日贸易往来的推动作用。

讲座过程中,学生问到为何现在占据瓷器高端市场的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而中国目前的瓷器销售都是偏低端的,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瓷器大国现在反而缺少了高质量的瓷器呢?翁院长认为中国从清代开始,很多方面开始落后,不只是瓷器。我们曾经拥有那么辉煌的发展历史和外销历史,这点确实很让人遗憾,但是时代的发展的一个必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们拥有更科学化的方法来制造瓷器,因此手工瓷器自然渐渐没落了。但现在我们国家建立的一个个陶瓷复兴试验区,他要复兴的绝对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大批量的机械化的生产,而是像手工业传承这样的文化传承。

翁院长通过大量的一手的考古资料,结合史实记载,通过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自唐朝到明代的瓷器的发展史以及以瓷器贸易为媒介的古代国家的商贸往来,以点到面将古代商贸路线及贸易发展呈现了所有人面前,令所有听讲的人都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来源:全人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