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鸣琴,邀我嘉宾 ——通识教育学院首次高桌晚宴精彩呈现

2023年4月22日晚上,通识教育学院首次高桌晚宴如期举行。当天上午,主题为“现代化:中国与世界”的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顺利进行,五位学者围绕研讨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为欢迎与会学者和嘉宾,为师生们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的氛围,晚上特举办高桌晚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场师生共聚一堂,聆听演讲,享用佳肴,呈现了一场知识交流的盛宴。

北师港浸大协理副校长(学生发展)、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左龙佩兰教授作为本次高桌晚宴的主席以中英双语致欢迎辞。她表示:“UIC的高桌晚宴是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这样一个强调仪式感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社交礼仪和餐桌礼仪,更能够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演讲,以及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开阔视野和胸襟。这也是我校通识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她在致辞中强调:“通识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识、技能、价值观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负责任的公民和终身学习者。”



左龙佩兰教授致欢迎辞


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教务长李建会教授,文化与创意学院执行院长蒋崴博士,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代表、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罗永生博士,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化中心执行主任伍鸿宇教授,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英语语言中心执行主任郭海鹏教授作为高桌嘉宾出席晚宴,另有研讨会学者、学校师生共200余人一同参加晚宴。



高桌嘉宾合影



晚宴现场


本次高桌晚宴,邀请到了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知名学者郭世佑先生作为主讲嘉宾,带来题为“两难抉择:近代国人走向世界的思考”的演讲。

演讲中,郭世佑教授通过学科前辈们的研究故事,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他多年来研究早期现代化与中国近代史的几点感受。郭教授首先谈及了以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相关问题,并以洋务运动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近代中国在早期现代化探索方面成效不大的原因。此外,郭教授又利用现代化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与近代历史之间的关联性。郭教授指出,尽管处于不同话语体系下的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理论存在“沟通屏障”,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趋同。同时,中国提出本土化理论的尝试,既离不开总结前人在现代化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也需要适当了解别国学者对于他们本国现代化的研究,这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后,郭教授借用梁启超和法国以马内利修女的话寄语UIC学子,应保持内心精神的充盈。

在问答环节,郭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交流。作为研究者,他愿意与UIC学子、师长们一道,勤读,多看,兼听,静思,保持君子和而不同的气度,同时鼓励同学们培养家国情怀,承担起知识传承和建设国家的重任。



郭世佑教授发表演讲


   左龙佩兰教授向郭世佑教授赠送纪念品,感谢他对UIC通识教育的支持。接着,师生们一起欣赏了由UIC学生彭雅薇,屈玮婷带来的源自《诗经·小雅·鹤鸣》的古琴重奏《鹤鸣九皋》和梁嘉芮、刘咏图两位同学表演的钢琴、中提琴合奏《天鹅》,该曲由法国作曲家夏尔·圣桑创作。同学们的精彩演出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为高桌晚宴增添了优雅的艺术气息。




音乐演奏

高桌晚宴在美酒佳肴中持续,晚宴主席左龙佩兰教授带领师生们祝酒,嘉宾们与在场师生共同举杯,一祝全场师生前程似锦,二祝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三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笑语盈盈,气氛热切,晚宴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左龙佩兰教授致祝酒词



师生交流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陈采薇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

新闻公关处 邓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