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现代意义

2023年5月12日下午,古典音乐鉴赏家、蜻蜓FM百万粉丝节目《音乐易世界》主播易东胜来到UIC,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古典音乐的现代意义》的讲座。此次讲座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主持。

易东胜老师谈“古典音乐的现代意义”

讲座伊始,易老师声明自己不是学音乐的,因此并没有什么资格给大家讲古典音乐。他指出自己今天来不是讲古典音乐,而是讲如何欣赏古典音乐,这两者是两码事。

伍鸿宇教授向易老师致送纪念品

易老师援引孔子回答学生人生意义的回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这个回答与一般人们心中“热衷当官”的孔子形象不相符,孔子竟然认为人生最完美的状态是融在音乐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呢?同学们今天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听他讲音乐呢?

讲座现场

易老师认为库克在有关AI的讲座中的回答,能很好地回应以上两个问题:“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你们这样的毕业生,来帮助我们控制技术。”

易老师指出通常讲古典音乐时会讲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比如讲莫扎特,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萨尔兹堡,1791年去世于维也纳。他的爸爸叫里奥帕,他的姐姐叫琳娜。他三四岁时候就开始写东西,一直到35岁写了50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宗教和室内乐作品。但他认为这些知识向SIRI提问,SIRI会回答的更快更好。

接着,易东胜老师给大家简介了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其中尤其详细介绍了圣安布洛斯、圣杰罗姆、圣奥古斯丁。介绍到圣奥古斯丁时,易老师指出他写的一句话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史整个艺术史上千年。“如果一个音乐的旋律感动我心胜过音乐的内容,我知道我是在犯罪,我宁可不听音乐。”易老师认为这种对音乐的认识:第一,他把音乐的外表和音乐的内容完全对立起来,因为内容那个时候就是圣经。第二,内容一定要大过外在,有一个超越音乐本身的叫音乐深刻内涵的东西,你可千万别惹了它,惹了就是犯罪的。第三,这句话会被过度解读。那么这句话被怎么过度解读的呢?那就是所有音乐的美丽,包括技巧,包括优美的旋律,包括它感动人心,包括它复杂的配器,都有可能损害,音乐本身都有可能是罪行。在这种理解下,西方音乐一度沦为“老和尚念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

随后,易老师用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举例,这些音乐家刚出现的时候受到了很多来自基督教方面的批评,指责他们与撒旦签约,但正是这些人代表了音乐的现代性。易老师认为对古典音乐最好能有一个ABC式的最简单的理解,人们可能还真的需要稍微懂一点,只不过不用一天到晚讲有什么深刻内涵、哲理,对他来说,音乐就是音乐,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独立内涵和本体能量,不需要倚仗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而存在,不需要你先要知道什么东西你才可能听音乐,只要用耳朵就行了。然后,他带着大家听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肖邦的夜曲,并与大家分享了他个人的理解。

讲座的最后,易老师讲了他曾经看过的美国科考团有关亚马逊河豚的纪录片。科考团跟了一只亚马逊河豚几个月时间,最后不小心把它的尾鳍给弄伤了,结果越来越严重。一开始它是弯着不能够走直线,到后来他连肚皮朝下都不行,只能翻滚。在所有人以为小家伙耗尽了力气要落在白皙的沙滩上面、慢慢闭上眼的时候,小亚马逊河豚突然间从地上一跃而起,翻腾着冲向水面。摄影师当然被吓了一跳,倒退两步跟着他,这个小家伙已经没法保持直线了,它在水中扭动翻滚着冲向水面,用它生命的最后一口气跳了一支舞,然后小小的身影融化在一片圣洁的白光里。易老师认为这美丽的生命如此面对死亡,如果为那最后那一段舞蹈配乐的话,莫扎特向这个世界告别的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非常适合,他也通过讲述这段音乐的创作过程回答了为什么它与这个故事适合。

同事们向易老师提问交流

易老师的讲座诙谐幽默,形象生动,令人深思。在精彩的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师生积极与易老师互动探讨,表达对音乐的不同理解。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