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下午三点,北师港浸大“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二十二讲准时开幕,师生齐聚大学会堂,共同聆听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毛亚庆教授本次演讲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讲座由校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毛亚庆教授的演讲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内涵的理解”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毛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来自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毛教授随后深入讲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并详细讲解了《决定》的主要内容与特点,说明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毛亚庆教授演讲中


毛亚庆教授在演讲中回顾历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发展而来,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出来的。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发展说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已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毛教授引用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理论,批判“单线的发展观”,指出相较于西方的内源性现代化,东方、拉美等地区因为受到西方的挑战等因素,呈现为外源性现代化,其动力、中心角色、思想等均有巨大差异。毛教授重点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并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行对比,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现场师生认真听讲


毛亚庆教授引述亚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将人区分为“现代人”“传统人”的观点,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进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要立足于时代文明新型态,首先就要“做文明的人”,这也正是我校对学生的期许,希望能培养“博文雅志,真知笃行”,具有中国心、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公民。毛教授以罗荣渠先生 “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一语,勉励在座师生以此为立身处世的方向。

在演讲最后,毛亚庆教授说到本校在建校二十周年之际,已获批更改校名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缩写为“BNBU”,师生家长们对这一缩写有许多解释,表现出对学校以及学生们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愿望。有学生提问新校徽中的“i”代表什么,毛教授解释说,一来是对原校名与校徽“UIC”的传承,二来也体现了我校“国际化”的特质。演讲在众师生的欢笑与掌声中完美落幕。

现场学生提问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 | 龚元之

图 | 朱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