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三点,北师港浸大“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二十八讲准时开幕,师生齐聚大学会堂,共同聆听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珍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本次演讲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奇点论:机器超越人类所引发的哲学挑战”。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李珍教授的讲座用三个部分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次哲学和科技之间的智慧“碰撞”。首先,她介绍了何谓人工智能的奇点。李教授先是借用了美国著名学者库兹韦尔《奇点临近》中的观点——根据库兹韦尔的预测,到2045年机器智能将比人类智能强大100万倍以上,从而形成不可逆的“技术奇点”。李教授进而介绍了《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论断:目前AI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是一种能够自主决策、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者。这种转变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挑战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更是让人类和机器的界限日益模糊。在整合了其他几位学者的观点后,李教授指出,所谓人工智能的奇点,也就是AI彻底碾压人类智慧的那一天。
李珍教授进行精彩演讲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李珍教授通过和同学展开互动,探讨了两个问题:人工智能奇点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超过一百多位同学积极参加了互动,绝大多数不但认为在本世纪人工智能的奇点就会出现,而且对这一趋势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福音,也不是一种噩耗。在互动之后,李教授详细回顾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着重介绍了DeepSeek的强大功能和优势,指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在于摒弃了“大力出奇迹”的西方模式,采用了“四两拨千斤”的方针,从而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毫不逊色的计算。因此,李珍教授展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革命中,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现场学生聆听讲座
在第三部分中,李珍教授引导同学进入了哲学思考环节。李教授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伦理学出发,指出随着AI的日益流行,未来人类的伦理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由于对机器的依赖,人类有逐渐丧失主体性的危险,而虚拟镜像对人类心理和自由意志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低估。最后,李教授留给大家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奇点必然到来,我们今天该如何活着?”她希望同学们藉由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同学们的思考中,本次演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中国与语言文化中心
文 | 董铁柱
图 |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