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的前沿与科学前沿的中国

2025年4月30日下午两点,北师港浸大“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130讲在我校大学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杨舰教授,其演讲题目为“中国科学的前沿与科学前沿的中国——中国的科技创新及其特色”。我校师生齐聚一堂,聆听了杨教授的精彩演讲和深刻见解。

李建会教务长主持讲座

杨舰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展开,即近代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开端、两种不同的目标和指向、对立因素的转换与融合、当代中国的创新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第一部分,杨教授扼要介绍了在“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轴下,中国人对科学这一事物的接受经历了从以中体西用思潮为主干的器物层面,渐次向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演进的曲折过程,并列举了徐家汇天文台、雷世德医学研究所、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以及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等一系列与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相关的著名机构。

杨舰教授演讲中

在第二部分,杨教授分别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科学发展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的目标。其一,欲以科学建树来拯救国家,使其达到独立自主的地位。杨教授指出,北伐成功后,围绕着此一目标,国民政府下辖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了物理研究所,该所专注的课题主要涵盖无线电通信、大地物理、大气力学、国防物理等重要领域,旨在使科学研究为国防建设服务。其二,一批中国科学界的先驱逐摆脱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力图让中国的科学发展融入世界文明,从而使中国能跻身于世界学术中心之列。譬如执教于清华大学的吴有训教授,在X射线气体散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名震国际物理学界。此外,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青年物理学家,都在民族危亡之际,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在第三部分,杨教授以第二部分的论述为基础,并以北平研究院、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成果为例,阐述了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一时期,中国科学界救国的实用功利性和学术的前沿性呈现出了逐渐融合的势态。此外,杨教授还简要比较了中日两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路径的异同。

在第四部分,杨教授主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列举了三个极有说服力的例子。第一,席泽宗院士于1955年发表的《古新星新表》,考订了自殷商以来至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记录,成为天文学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第二,2008年9月,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并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第三、屠呦呦经过多年不懈地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现场师生聆听讲座

在演讲结束之际,杨教授总结道,中国的近代科学是在文明相遇和冲突的历史语境下艰难曲折地发展的,外来的压力和反抗外来压力以图自强独立,成了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两大维度和基本线索。由此,中国人的科学探索,始终围绕着回应自身民族和社会的内在需求和追赶世界前沿领域这两个目标进行。这两个目标看似矛盾,实则息息相关。经过了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其社会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之路,即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西方的先进科学文明相结合,推动自身的科学不断进步,从而在世界科学的殿堂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教授的此次演讲,使现场的师生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自身所肩负的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 | 杨志翔

图 | 朱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