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共同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2025 年 5 月 14 日下午三点,北师港浸大 “形势与政策” 大讲堂第 131 讲在大学会堂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陶军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其演讲题目为 “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态安全”。

李建会教务长主持讲座


此次讲座旨在向同学们介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以及生态安全在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讲座伊始,陶博士深入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自成立起便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成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彼时,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等战略思想,在国际舞台上逐步站稳脚跟,捍卫了国家主权。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强调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并提出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应放在首位等战略思想,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步入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新安全观,将其作为我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核心理念。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推动国际安全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强调“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进一步拓展了国家安全的视野与内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秉持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时刻警醒着人们居安思危;发展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凸显了人民在国家稳定与安全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提倡“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和平共处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

接着,陶博士又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一个“总体”、五大要素和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总体”二字,“总体”揭示了国家安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五大要素是指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与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五个统筹则是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以及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陶军博士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


此次讲座旨在向同学们介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以及生态安全在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讲座伊始,陶博士深入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自成立起便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成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彼时,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等战略思想,在国际舞台上逐步站稳脚跟,捍卫了国家主权。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强调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并提出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应放在首位等战略思想,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步入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新安全观,将其作为我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核心理念。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推动国际安全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强调“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进一步拓展了国家安全的视野与内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秉持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时刻警醒着人们居安思危;发展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凸显了人民在国家稳定与安全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提倡“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和平共处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

接着,陶博士又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一个“总体”、五大要素和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总体”二字,“总体”揭示了国家安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五大要素是指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与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五个统筹则是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以及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陶博士引领同学们深入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地位。他特别阐释了生态安全的定义 ——“一个国家拥有支撑其生存发展的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

基于《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陶博士指出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风险的核心议题:报告列举的前四大全球性风险中,极端天气事件、自然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崩溃等生态问题占据三席。他进一步通过科学概念辨析(如生态学与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差异、生态要素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帮助同学们建立专业认知框架。为增强具象化理解,他旁征博引古今案例,从复活节岛因生态失衡导致文明消亡,到海地因森林砍伐引发土地荒漠化,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的致命威胁。他还援引贾雷德戴蒙德的经典著作《崩溃》,强调“生态破坏”“气候变迁”相较于“强邻威胁”“贸易波动”,更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崩溃的隐性杀手。

陶军博士辨析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差异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陶博士系统阐释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意义。他以 “生物圈二号” 实验失败(人工生态系统难以模拟自然平衡)、薇甘菊入侵导致本土植被濒危、澳大利亚大堡礁白化事件(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等案例,直观呈现生态安全失衡的灾难性后果。在介绍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时,他指出核心举措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精准界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构建国土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流域、城市群生态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立法、考核机制强化生态安全刚性约束。陶博士的阐述既立足全球生态危机的宏观视野,又紧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同学们勾勒出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定位。

历时两小时的演讲中,陶博士以理论为基石,以实践为脉络,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系统解读了生态安全的多维内涵,并辅以丰富多元的典型案例。陶博士的演讲逻辑缜密清晰,内容汇通古今,不仅引领师生构建起对生态安全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框架,更让“生态安全关乎国运”的意识深植心中,激发了大家维护生态安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现场学生与陶军博士交流


展望未来,相信我校师生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把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或深耕专业研究,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发展的倡导者;或投身生态保护实践,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彰显青年担当。全体师生将凝聚共识,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贡献北师港浸大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字 | 王嘉宝

图片 | 陈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