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党委书记讲“思政第一课”暨“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三十二讲在我校大学会堂举行,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作“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主题演讲。讲座由校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20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堂精彩的思政课。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毛亚庆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高远的政治站位,引导我校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大局与个人责任担当之间的紧密联系。
毛亚庆教授演讲中
在第一部分,毛教授首先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梳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党在发展目标上的与时俱进。随后毛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他对比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特征,并援引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理论,说明现代化的发展不应局限于西方的历史和话语背景,而应超越西方的框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来理解。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社会主义的性质定向、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也源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积极扬弃,归根结底内生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和独特语境。从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此外,毛教授还结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要定位,分析了广东在长期实践中蓄积的多重优势和存在的城乡区域不平衡主要短板,进而探讨了广东如何“扬优化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中继续谱写广东篇章。
现场学生认真聆听
在第二部分,毛教授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和北师港浸大办学特色,引导我校学生思考自身肩负的责任。他首先辩证地评述了以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为代表的“人的现代化”理论,指出该理论提供了测量现代人格的尺度,但其理论立足点仍旧是西方的工具理性,未能超越主体性原则内蕴的“对象性逻辑”而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关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毛教授进一步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工具理性,而且需要价值理性,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突显的取向。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而时代文明新形态呼唤文明的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必然要求公民具备现代素质。北师港浸大秉持“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心智得以开启与扩展、见识得以广博与洞明、人格得以健全与养成的具有中国心、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公民,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切实回应。
演讲最后,毛教授勉励我校学生立足当下,胸怀世界,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去思考自身未来发展,勇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李洁玲
图/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