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师生携手畅游中原

2010年8月9日, UIC 师生一行抵达开封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与来自台湾和大陆其他高校的师生会合,开始了大家期待已久的中原文化国学研习营。

8月10号,在国学营开营仪式上,河南大学副校长关学增和文学院老师在该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三楼会议室接待了来自两岸的国学营师生,多位学者为大家讲述了开封的历史与中原文化。开封,即魏之大梁,宋之汴京,它是出名的“城摞城”,数座古城由于黄河千百年间的洪水泛滥而深埋于地下,现代开封城反而已无多少真迹可寻。来自台湾的王明荪教授演讲很精彩,他说,城市有生命,不可不尊重,城市之规划亦不应只图当代人享受,好的城市应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与精神。听后当有所问,“繁台春晓,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古之“汴京八景”,今剩几何?随后,在河南大学老师的带领下,国学营一行参观了河南大学校园及校史馆,了解了不少河南大学的历史。下午,一行人参观了市区的龙亭公园、古马道、饮食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景点。晚上,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国学营为大家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琴讲座。

次日上午,海峡两岸第四届国学营“中原文化之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举行。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一阐述自我研究所得,领域实广,观点新奇,国学营师生颇感获益良多。下午,游览的是历经风霜仍屹立不倒的铁塔、繁塔,以及禹王台、圣心主教堂、文庙等景点。当晚,大家在热闹的夜市品味了多样的小吃,又在戏楼听了独具风味的豫剧,一日之劳累一扫而光。13日清晨,国学营早早便前往香火鼎盛的大相国寺,一路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聆听龚老师对于禅宗文化的讲解。龚老师谈到,大相国寺自宋代起便是盛名远著的佛门宝刹,律宗与禅宗的法统在这里都能找到源流。相国寺的高僧自古就有学问深厚的传统,日本的空海法师也曾来此求学。寺内尚有几间殿为清代遗留,法度俨然。后殿所供奉之千手千眼观音,系密宗影响,雕刻亦颇精致。整间寺庙香火鼎盛,一片烟雾缭绕,透过这帘幕般的烟气与香味,但见一派繁华与喧嚣的“人间佛教”景象。


UIC部分师生在河南大学合影


海峡两岸第四届国学营“中原文化之旅”学术研讨会合影


国学营师生在大相国寺门前合影


龙亭公园


杜洁祥教授在铁塔讲解

黄 河 远 眺

古人相信黄河上通银河,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有人沿黄河逆溯而上见牛郎织女的故事,这当然是神话了,然于壮阔的印象之外为黄河增添了几分幻想的色彩。很多人由来只闻黄河之名,而无缘近观。此回结束开封之行,国学营一行从郑州近郊的黄河游览区乘气垫船至河中一洲,观赏枯水期方得见到的河洲浮出水面景象。是时脚下流水奔腾,哗哗作响。远望黄河之水不见边际,远方天水间有鸟飞翔,一如千百年前。龚老师谈到此刻视野清明,正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意境,不亦快哉?

游览完黄河,国学营一行行至“炎黄二帝塑像”,二帝巨像耸立山头,乃仿照美国“总统山”之摩崖石刻而建,气势恢宏。山下之祭祖广场有数万平方米,设有九鼎和《炎黄赋》石碑。漫步中央平台,天际云海生浪,远处苍生微渺,俯仰之间,仿佛时间也已静止。


黄河之水 炎黄二帝塑像

洛 阳 礼 佛

“洛阳地脉花最盛,牡丹尤为天下奇”。13号,国学营开始了在“牡丹城”—洛阳的国学之旅。行至洛城,必看的则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和佛教祖庭白马寺。

龙门石窟之美名自不必说,故每一个佛窟前都挤满了游客,大家只能在人流中缓缓趋进。然愈是拥挤,愈须用心观看,否则便白来一趟。每尊佛之形态不一,或婀娜或阳刚,衣饰筋骨,皆纤毫必现。台湾的杜洁祥教授介绍说,所谓“千佛一面”,要分辨佛的身份,看面相是不行的,要看手印。例如佛的手掌向上,便是“接引众生”之意。可惜的是,龙门石窟之佛像亦多有毁损,尤其“三武灭佛”之时佛像灾劫尤为严重。

白马寺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以“白马驮经”的故事为人熟知。但这间寺庙的规模却显得很小,门庭也冷落许多,弗如大相国寺远甚。也许正因如此,它才在这俗世中显出一派清幽,我们到达白马寺是在午后,正当炎热沉闷之时,然离开时回头一看,却只记得那安静的院落、树荫下的石子路和落了一地的银杏。


龚鹏程、杜洁祥教授在龙门石窟讲解


龙门石窟


白马寺

碑 铭 观 史

参观完洛阳的两大佛教圣地,14日上午,我们一行前往杜甫笔下《新安吏》的写作地点——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拜访国名党要员张鈁将军故里——千唐志斋,领略中国最具特色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共收藏有唐代墓志铭两千余方,触摸那碑刻上淡淡的文字,从中流淌出来的历史沧桑感,感受历史的变迁,让人感触良多。在这样一方方小小碑刻上,尘封了多少故事,历史的风风雨雨在这一刻沉淀。这种历史感打动了每一位国学营的成员,龚鹏程教授不仅仅为同行师生讲解了墓志铭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书法价值,还亲自为其笔墨挥毫,题下“谁知唐味 欲与石言”八个大字。

午后,国学营前往附近一青铜器制造厂,台湾大学的徐富昌教授给同学们讲解了青铜器的制作及鉴赏方法。之后,又去参观了著名的杜康酒的酿造地杜康酒厂,荒凉的杜康仙庄,带给我们的是萧瑟的寂静。


师生在千唐志斋


仿古青铜器 杜康仙庄

少 林 禅 武

嵩山少林,无论是达摩东渡的故事,还是金庸笔下的武林圣地,都使人充满期待。15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得幸参观了正在少林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机锋辩禅”,了解了本次“少林问禅”的内容与流程。开始之前所有人都双手合十,先诵念心经,为泥石流灾区祈福,再开始正式的辩论:由六人团坐,其中一人就辩题主讲,尔后其余五人一一对其问难。参观完辩论,少林武术总教练延庄法师为国学营师生介绍了少林武术的特点与禅武的关系,还亲自演示了一套少林柔拳,法师渊停岳峙之气度,于举手投足间展露无疑。随后一行参观少林塔林,当真群塔林立,每座塔之大小形制都有区别,其形制与年代相关,而规模则与其生前之贡献与死后弟子成就有关。

在嵩山,我们不仅了解了少林寺的佛教渊源和武术流变,还参观了著名的嵩阳书院和中岳庙,同时体体验到了儒道文化。


师生在少林寺合影 少林寺举办机锋辨禅活动


少林寺武术总教练延庄法师表演 柔拳 塔林

安 阳 甲 骨

16日,国学营一行至郑州,在郑州参观了先锋学校、文庙、城隍庙和苌氏拳法。在抵达新郑结束游学营之前,国学营临时改道安阳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给大家带来了新的震撼与惊喜。

在郑州,徐富昌教授先在讲座中为大家系统介绍了甲骨文的研究发展与文字学的初步知识。随后在安阳文字博物馆里,各位学员得以将这些知识与实物相对应。博物馆中,一场精彩的4D电影为大家展示了文字的奥秘与汉字之玄妙优美,各种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牍和帛书、古玺和古币文等出土文物为大家揭示了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连市面上畅销的盗墓小说中屡屡提及的“洛阳铲”也能在这里找到实物。徐教授笑曰:“盗墓是考古的先行者”。一语即道破了盗墓之于考古的现实意义。


徐富昌教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甲骨文

理 念 交 流

在本次行程中,我们还参访了两所与众不同的学校,了解到当代教育者在教育创新与改革方面的努力。一为河南郑州的先锋学校,该校校长在交流中与国学营师生一行畅谈如何将传统经典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一为位于新郑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该校和uic性质类似,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也有颇多的经验。考察学校期间,龚老师为西亚斯学院的老师和国学营师生作一期全人教育的讲座,从西方大学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传统,谈到全人之观念发展,到今日中国这一理念的引入,直是酣畅淋漓。

生 活 细 节

国学营多趣事,亦其一大传统。譬如龚鹏程老师、王明荪老师几位师长在河南大学被河大的老师集体灌酒,杜洁祥老师之“会喝”“会溜”法号在师生间广为流传;晚上之活动通常是大家聚在一个房间,有时是龚老师谈酒文化与武术之渊源,或是闲聊佛光逸事、各种趣闻;有时是沈享民教授主讲“宋明理学”;还有时是坐在奔行的巴士上赶路,听毕江涛前辈讲瑜伽修炼与人生境界,听杜洁祥老师给同学讲解佛理或行销艺术……甚至在一晚赶往登封途中,因为大巴在高速路上抛锚,一行人在寒风瑟瑟中拍照等待,毫无遭遇意外之愁苦,反而因连日疲劳中的些许意外而“惊喜”。


沈享民教授在酒店讲程朱理学 杜洁祥教授在大巴车上讲行销艺术

尾 声

寻往圣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对我们而言,平日多被某些“现实”的目标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环境之中,琐碎而庸碌。看多了功利的人,想多了世俗的事,很需要有那么几天,跳脱出这拥堵的环境,在一个漫长而辽阔的时空中来重新审视自我,观察世界。人寿不过百年,然人的思想却绝不止百年,是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撰稿:杨怀智、徐皓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