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秉持博雅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为目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研讨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文化创意以及汉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倡导学以致用,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生活结合,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造现代价值。
二、学习目标:
1、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优秀传统;
2、独立思考,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中国文化问题;
3、掌握良好的口语表达技巧;
4、掌握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课程导入 ●中国文化基础
●饮食之道 ●衣裳之治
●婚娶制度 ●建筑之美
●礼治之制 ●教育与科举
●音乐与艺术 ●语言与文字
四、考查方式:
采取多样化、持续性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出席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5%。
2、完成一次书面作业,占总成绩的10%。
3、完成一个小组课题,占总成绩的35%。(课堂展示:24分;内部评议:4分;书面报告:7分)
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最后得分=作业*10%+课堂出席(表现)*15%+小组课题*35%+期末考试*40%
五、作业要求:
1、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撰写一篇时事文化评论。
2、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并提交,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在作业首页的右上角按顺序写明分班、姓名、学号、专业。
4、字迹工整,每行文字之间保持适当行距,以便老师批阅。
5、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一旦发现任何抄袭现象,该次作业将记为零分。
6、完成时间:
第6周(3月25日—3月29日)在课堂上完成并当场提交。未当场提交者,作业一项计为零分。
六、小组课题:
1、课题形式
(1)每个学社成员以5-6人为标准,一名社长。
(2)报告时间8-10分钟。
(3)小组课题报告形式有创意表演、小组辩论、专题报告、宣传推广、网页设计等多种形式。创意表演在表演时可结合背景、音乐、灯光、旁述、对白、衣着、道具等多种形式;小组辩论可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展开辩论;专题报告可运用图片、PPT、DV等辅助形式,使报告清晰、准确、生动、有创造性。
(4)各学社在所给题目中任选一题并独立完成该选题(题目见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网页-中国文化-小组课题)。各学社也可自拟题目,唯须事先将自拟题目上报授课老师处,经批准同意后方可。
2、课题流程
(1)2月21日开始组建学社,3月1日报学社名单。
学社成员以5-6人为标准,一名社长,名单(包括学社名称及由来、学社社长及社员姓名、联系方式)交课代表处。学社一经确立,成员本学期内将不予随意调动。
(2)2月25日开始选题,3月8日报课题选题。
各学社社长于3月8日中午12:00前把选题交课代表处。题目、小组课题注意事项详见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网站“中心公告”。选题一经确定,将不予改动。
(3)2月25日-3月31日为小组课题准备时间。
(4)4月1日-4月12日为小组课题课堂展示时间。具体事宜由授课老师安排。
请留意各班小组课题课堂展示顺序表,明确本学社报告时间。未能按时报告的学社将会扣去总分的10%。
(5)4月8日—4月12日为各班学社内部评议时间。
具体时间由授课老师安排。未能参加学社内部评议的学生将扣去总分的10%。
(6)社长于4月26日中午12:00前把小组课题书面报告打印稿与多媒体材料(PPT、音乐、图片、DV等)交课代表处。
注意:小组课题书面报告电子文档与多媒体材料需打包压缩以文件夹形式发给课代表,文件夹以学社名命名。课代表再把本班所有学社的小组课题资料刻入光碟交给老师。未能按时全部提交的学社将会扣去总分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