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五十九讲回顾


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2022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之矗博士应邀在线上为UIC师生们带来了“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五十九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本场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耿之矗博士讲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

讲座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别从“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征程”“党史百年的文化创新与创造”“青年应如何践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主题论述。

讲座首先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重要论述,分析了“文化自信”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重大意义。

接着,讲座从“变局”契入,通过历史的比较,探究了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中国近代所遇到“大变局”出现在专制社会的末期,此时中国人面对的不仅是领土主权、政治经济的危机,更是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具体来看,从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中国近代以来历次反抗列强侵略的失败,不仅有客观原因,更有旧中国人心涣散的主观原因。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通过思想、梦想和行动在文化的深层改变了这种局面,凝聚团结了人心,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带给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现在,中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都是大变局,但是形势早已根本转变,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是前进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在接下来的征程中中国还将面临不少激流险滩,甚至是惊涛骇浪。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团结奋斗,进一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共识,而这正是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所在。

讲座梳理了目前“文化”的已有定义,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文化的力量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从深层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学理的层面阐释了文化自信对中国和平崛起、人民生活美好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与影响。

讲座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征程,认为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关注古代帝王-士大夫统治阶级的话语体系,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史,以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工作。

讲座强调并充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带领中华民族百年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充分汲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促进中华文化的丰富、转化与发展、提升。从伟大建党精神到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百年奋斗在精神层面凝聚起了全体中国人民最强大的中国力量。

讲座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四个维度概括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文化贡献。并论述了同学们应该如何通过加深认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春的奋斗实现青春的价值。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范颖琳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