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子善教授应邀为UIC同学带来了题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是“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系列讲座第54讲。
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
周教授首先引用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说明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内涵,随后从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思想如何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等角度展开。
周子善教授讲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周教授介绍说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它点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这三个方面也生动解释了习近平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这阐明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周教授讲解道,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在论及“如何理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的问题上,周教授借助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三个方面予以详细说明。其次,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周教授提到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周教授补充说,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也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而言,是“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周教授说在理解这五大发展理念时要完整、准确、全面,不可偏废。因此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再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习近平曾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在这部分,周教授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几个方面展开,结合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深入解读。
在“如何理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部分,周教授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首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依据从时间上看,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变化的体现。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经济规律中的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两方面。周教授强调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解决结构性问题,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同时,应该完整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目的。就内涵来说,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相互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就目的而言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周教授还指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另外,周教授补充说,还应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方向。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意识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并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再次,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举措包括:筑牢坚实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制度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
在“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部分,周教授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落实到治国理政中,还要体现在基本的经济制度上。首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周教授回顾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再到进入新时代的“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周教授还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周教授多次引用习主席的讲话,解释“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行方法。最后,周教授讲解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处理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最后,周教授总结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目标、重点任务,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现场同学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孙思琪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范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