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显静教授讲述“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
2022年9月2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显静教授主讲、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的“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第三讲“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在UIC大学会堂成功举行。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不同于从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外部角度谈论科学革命,肖教授从科学内部、科学发展规律出发,阐述对科学革命以及中国未来科学道路的思考。
首先,肖教授提出,大写的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哲学思想的革命。通过引用哲学家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肖教授进一步划分出哲学层面的范式及科学层面的范式,并沿着史前“神话式科学”、古希腊“哲学式科学”、近代“机械式科学”、现代“有机式科学”、未来“地方性科学”的历史路径,强调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肖教授进一步对现代大写的科学革命进行界定。不同于近代“大写的科学革命”在“数学实在论”、“激扰”实验、机械自然观等影响下带来的科技狂飙突进,现代大写的科学革命是对之前近代科学革命之哲学层面“范式”的革命与反思。也就是说,科学的对象并不只是线性的、因果决定的物理研究对象,更是复杂的、生命的、呈系统的有机对象。
接下来,肖教授着重阐述“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的发生及其特征。以生态学为例,这门学科开始便采用“哲学+科学”的研究模式。生态学家从生态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展开“大写的科学革命”研究,由此在学界引发了诸如“机体论”与“个体论”、“整体论”与“还原论”等学术论争。这些论争的关键在于,从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生态学角度出发,能否以公式化的规律、理论来推理自然现象,同时也给现代科学革命一些启示——面对现实存在的、公式定理之外的偶然性与含混性因素,可以采用一种整体性、非决定性的新自然观,以及生命性、身体性、复杂性的研究方法原则。
讲座现场
从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两个维度来看,肖教授认为自建国以来,中国还未真正发生现代“大写的科学革命”或生态学革命。原因有两点。第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局势动荡,不利于营造有利的科学研究环境。第二,科学共同体内部较少考虑科学变革的哲学因素,而主要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进行传统科学认识方式下的科学实践。
最后,针对“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在中国的失语状况,肖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大力推进HPS教育,提高科学家的科学与哲学素养。第二,进行新兴科学学科的HPS研究。第三,促进科技体制转变,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科学文化环境。
同学们踊跃提问
在提问环节,肖教授对现场同学的疑问给出精彩回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范颖琳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