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珠海校区)副主任李山教授应邀为UIC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演讲题目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
李山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周文明的成就。他认为,西周文明的最高成就就在于能够将众多人群抟和为统一的文化人群,而这一成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瓶颈的克服之上的。他提到,中华文化从其起源上是产生于多个地区的。在黄河、长江的上、中、下游,都产生过不同的文化。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多源发生的特性,所以在早期国家权力诞生之后,文明争端、武力征服不断。据《尚书·甘誓》记载,当时的早期国家皆对不服从的人剿绝其命。这一状况的结果是,即使殷商建立了一定的控制,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殷商随之进入了鬼魅产生的状态。
主讲人李山教授
接下来,李山教授介绍了这种瓶颈在西周的突破。他指出,在西周政权取得控制之后,周人恐惧统治的有效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举措之一便是建都洛阳。李教授向同学们解释,建都洛阳既有观念层面的原因,即洛阳为“天下中心”,可以“依天室”,亦有政治的考虑,即考虑到殷商到达的距离。除此之外,周人还采取了“大封建”的举措,战略上派诸侯对统治区域进行镇守。李教授认为,这是对殷商遗民的大拆卸和新组合。
现场听讲的同学们
李山教授后来总结,在这种新举措中,“天下”与“天命”的新观念产生了。“天下”的观念即是包容一切人群,“以天下观天下”、“以国观国”,分远近,对不同的人群分别对待。“天命”的观念则是“德行”,其标准在于对民众是否有德,以德治天下。因此,这一观念的本质是“积凡而圣”。这一观念表现为西周的统治者给作为被征服者的殷商遗民留出路。李教授随即举出了《诗经》中《大雅·文王》、《周颂·有客》中有关的文段进行解释,并指出,《诗经》正是中国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同学们在现场提问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向李山教授请教。有同学问,既然西周人否定了以人殉葬的做法,为什么春秋时期的秦人仍保留了这种做法?李教授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不平衡。秦国实际上并不处于周人文化影响的核心区域,因此习惯和周人不同。现场的另一位同学问道,中国历来的文字资料中都采取了中原中心,而非“以天下观天下”的角度,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状况?李教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出土文献的作用,以出土文献校正文字是好的做法。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和李教授交流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白桦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