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刘世勇教授谈“大数据仿真”在社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22年3月2日下午,UIC“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三十五讲在大学会堂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刘世勇教授担任主讲人,以“大数据驱动的现代社会治理:大数据仿真在社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为题,阐述并分析了“大数据仿真”这一社会治理新途径的内涵与应用。师生济济一堂,受益匪浅。

刘世勇教授演讲中

刘教授从“政策、干预、决策的反直觉例子”出发,用几幅生动的漫画,较为形象地展示了突破思维定式、拓宽眼界看世界的重要性。而改变思维惯例,正是大数据时代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目前公认的大数据具有“4V”特性,即Volume(规模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高速性)和Value(价值性)。在这样的特性下,社会治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仿真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现、预判、处理、协调社会问题。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刘教授通过大量举例阐明了什么是仿真以及为什么仿真,得益于刘教授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其展示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了解和认识到仿真技术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应急或者危机情景的仿真应用就更有现实意义:能够充分压缩时间和空间、避免风险和生命财产损失、可以为干预或者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详细的路径参考、优化系统资源费配和投入预算等。

刘教授谈大数据仿真的社会应用

尤其在社会系统中,仿真可以很好回答“what if”的问题。刘教授举例说,如今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应急管理课题,大数据仿真系统可以在追踪病例活动轨迹、预测和判断感染的范围和人数、提供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给予决策和支持,也可以模拟可能出现的应急状况,提前做好演算,避免响应滞后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除此之外,大数据仿真可以应用于很多的应急管理场景中,如港口石油泄漏、核电站辐射、矿山危机、城市暴雨内涝、台风灾害、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时,利用大数据建立起的仿真模型和运算系统,可以做到预警、评估灾难程度、提供合理的指挥调度建议等,优化资源投入。为了让在场师生感受大数据仿真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刘教授展示了一些研究的项目,在视频和动画中,我们更直观了解了当下大数据对仿真场景的积极作用。

师生在大学会堂和转播场地听讲

大数据和仿真的结合,是社会治理的新途径,但目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刘教授谈到,受限于仿真模型的质量、建模人员的经验技巧和能力,以及大量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支持等,大数据仿真要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尤其是应急管理之中,还有长路要走。不过,未来总在年轻人手中,一些技术前沿,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仿真研究和应用提供平台。刘教授寄希望于在场的同学们可以对大数据仿真生发研究和投身的兴趣,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应急管理提供解决的方案和智慧。

科技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会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理应关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场从实用性出发的讲座,令在场师生不虚此“听”。

刘教授在演讲后与同学交流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张孟雅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 / 闫润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