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式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刘露晓老师,应邀为UIC同学带来了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与历史意义”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是“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
李建会教授主持
刘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然后为同学们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最后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此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号召,致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刘老师在演讲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刘老师分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在思想条件部分,刘老师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变革开始,讲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尝试,最终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社会的未来找到了方向。在阶级条件方面,刘老师谈到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从辛亥革命前的50~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200万人。并且,如此庞大的阶级群体从混乱走向有组织有领导,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在组织条件方面,刘老师分别介绍了广州、长沙、武昌、上海等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外部条件方面,刘老师也提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维经斯基、马林、尼克尔斯基等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给予了各种形式的帮助。最终,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在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部分,刘老师从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讲起,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通过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的强大组织力和动员力。在工农运动开展之后,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开始寻求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合作,所以有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但是国民革命最终惨遭失败,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受到血腥迫害,尚在成长中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深刻意识到必须拥有革命领导权和武装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找新的革命道路,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中国革命道路。后来红军为摆脱国民党的围追阻截,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并及时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最后,刘老师详细介绍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最先倡导并极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刻意识到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中国最终会胜利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大量日军。终于,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在重庆谈判、三大战役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孙思琪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