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经典再阐释——记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11月19号,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举行。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文学经典:中西比较与阐释”,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研院、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位学者来UIC讲解中西方文学经典。研讨会现场济济一堂,进行现场转播的B102也同样座无虚席。

与会学者、嘉宾与吴清辉校长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老师合影留念

研讨会开始之前,B101早已坐满了同学

B102转播现场也座无虚席

研讨会于上午9时正式开始,UIC校长吴清辉教授致开幕辞。在致辞中,吴校长说明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他指出,2016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今年既是一代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同时也是中西方两位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吴校长强调,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目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在中西比较的视野和多元的视角下,对中国那些传世的文学经典著作和作家进行更深层的解读和研究,继续努力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此外,不管是距今时间有多么遥远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依然有着无限多种的解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停止对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层面意义上的挖掘与研究,努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吴清辉校长为研讨会致开幕辞

吴清辉校长向与会学者赠送纪念品

第一位进行演讲的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单德兴先生,其演讲题为《余光中的翻译之道》。单德兴先生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弟子,本身亦是著名的翻译家,此次演讲,旨在向大家揭示余光中以往相对被忽视的翻译者身份。单先生以余光中的诗作《江湖上》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民谣歌手Bob Dylan的名作Blowin’ in the Wind作为引入,指出余光中自称“文学的多妻主义者”,而翻译则是其“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之一,在其文学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翻译亦深深地影响了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单先生以“三者合一(作者、学者、译者)”“六译并进(翻译、论翻译、评翻译、教翻译、编翻译、提倡翻译)”高度概括了作为译者的余光中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余光中的翻译作品及翻译理论。单先生在提到大学时期的余光中翻译英诗的事迹时,更是以一句“Just do it”鼓励在场学子,引来全场的笑声与掌声。最后单先生以“翻译乃大道”总结了演讲,通过这次演讲,“译者余光中”的鲜明形象已烙印在听众心中,使大家对余光中先生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单德兴先生为大家讲解“余光中的翻译之道”

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叶舒宪先生作了题为《文学人类学派对国学经典的新认识——大传统理论与四重证据法示例》的演讲。叶教授的演讲给听者介绍了在跨学科研究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文学人类学,首先简单回顾了中国文学人类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然后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鸿门宴》文本为例,通过对文本中五件玉器对事件推动作用的分析,挖掘出“大传统”(玉器叙事)对“小传统”(《史记·项羽本纪》的文字叙事)的隐秘影响,并从小小的玉礼器的符号意义出发,一直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起源,将古中国的美玉崇拜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拜金主义”进行对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令人叹为观止。叶先生的演讲为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与研究角度,不少同学都表示听完演讲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叶舒宪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为大家提供了文学人类学的新视角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谭国根教授的演讲题为《中国近年的易卜生演出与“后社会主义”的文化新观念》,以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著名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中国化历程为案例,为同学们剖析了每一时期戏剧改编版本的流变及其反映的社会意义。谭教授指出,历年来的《玩偶之家》演出版本所依据的都是同一个翻译文本,然而其主题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早期的家庭冲突,到五十年代的阶级冲突,再到八九十年代的两性冲突、中西方文化冲突,直到最近以单纯探讨女性复杂心理及社会角色为鹄的的立体主义改编,其背后所反映的都是社会环境及观念的变迁。谭教授图文并茂的生动演讲,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一幅微缩图景,又让同学们领略到戏剧艺术之美。

谭国根教授介绍了《玩偶之家》不同的戏剧演出版本,给大家带来新鲜之感

茶叙时间,同学们也抓住机会与师长交流

下午作首场演讲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女士。刘教授首先援引了吴校长在开幕词中亦有提及的卡尔维诺的著名文章《为什么读经典》,强调了在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便开始其题为《重读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的演讲。《竞选州长》是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文本,以往对其的解读多侧重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方面,而刘教授指出,这篇作品一开始只是刊登在幽默刊物上的一篇小品,随着马克·吐温全集的出版,我们可以对作品的含义有一个更全面的解读。刘教授从叙事学的文本分析出发,从不可信叙述者、通篇性讽刺结构等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的文学技巧,并引入民俗学中的“平衡理论”阐明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又以“建立读者的优越感”解释小说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令人有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之感。最后刘教授强调,如同所有人文科学那样,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层层累加并处于动态之中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可以有不同的阐释,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比以往更为宽松的语境,有利于我们把文本还原到原本诞生的语境中,作出更深入贴切的阐释。刘教授也解答了同学关于“如何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的问题,她指出,阅读分为两种,即为了鉴赏的阅读与为了研究的阅读,前一种阅读更偏重于个人的直观感受,而后一种阅读则往往需要阅读作品以外的大量研究资料来支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

刘俐俐教授介绍如何阅读经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张保红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比较与翻译——从A Red, Red Rose与〈关雎〉的翻译说开去》的演讲。张教授在引言中提到,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容易便能领略到汉语诗歌的韵味与音韵之美,相比之下觉得似乎英语诗歌则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举例说明,张教授朗诵了几首英语诗歌中的名作,随着饱含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同学们也不禁对英语诗歌的韵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张教授对比了中西方几首表达热烈情感的民歌体爱情诗: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著名情诗A Red, Red Rose与汉乐府《上邪》、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明代民歌《劈破玉》,分析了中西方诗人在主题与体裁、意象与诗情、创作角度、爱情观等方面的异同,之后张教授还比较了《关雎》与《金缕衣》不同译本,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西方诗人创作以及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最后张教授总结道,文学翻译不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意义的翻译、文化的翻译,是不同诗学之间的碰撞、选择、融合和共生。张教授的演讲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启发,不少同学提出了与翻译有关的问题,张教授都一一给予回应,并鼓励同学们多读经典,尤其要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目标。

张保红教授带领大家感受中西方诗歌的不同魅力

研讨会现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葛桂录教授带来题为《哀静的心情与诗样的情怀——我们如此体悟戏剧〈雷雨〉》的演讲。从传统的解读视角来看,《雷雨》的主题是揭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葛教授指出,作者曹禺实际上并不满意这样的革命性阐释,认为《雷雨》“是一首诗,不是社会问题剧”,而曹禺当初创作《雷雨》是出于“一种情感迫切的需求”,而并未明显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葛教授以影视改编中普遍忽视的“序幕”与“尾声”为切入点,分析了曹禺创作《雷雨》的基督教背景,使全剧带上了一种悲悯的色彩,揭示了《雷雨》与古希腊命运悲剧相似的悲剧性质:“人在失败中的伟大”,在悲悯眼光的俯视中,所有人都是可怜人,而整部作品的基调也因此显得更加深沉博大。葛桂录教授的演讲,使同学们对《雷雨》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剧作的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

葛桂录教授的演讲启发大家重新审视《雷雨》的主题与内涵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冯瑞龙副教授在最后带来——《〈邯郸记〉与〈仲夏夜之梦〉的比较阐释》。冯老师首先分别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作品,指出前者是注重舞台表演的Stage Drama(舞台剧),后者是注重语言辞藻的Closet Drama(案头剧),同时也比较了中西方对“戏剧”定义的不同: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戏剧必须要有冲突,而中国戏剧则不一定有冲突。演讲中间,冯老师还特意播放了UIC大四学生改编的《仲夏夜之梦》表演片段,向在场听众展示了UIC学生不俗的艺术素养与才华。最后冯老师引用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的话“比较文学,是一种态度”,指出跨国家、跨学科、跨媒体的研究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要,他也寄望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的UIC学子,在今后能创作出优秀的戏剧作品,推动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

冯瑞龙副教授比较中西方戏剧的不同

最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吴炳钊博士作了简单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不仅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而且更新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获益良多。随后,各位学者、老师与同学们出席了师生晚宴,同学们就今天演讲的内容与学者们进行了更自由、深入的交流探讨,不少同学更与学者合影留念,现场气氛而热烈。钱钟书先生曾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在今天仍有跨越文化与地域的魅力,而来自天南地北的师友的学术探求之心,也将会与经典一样长存于心中。

同学们踊跃提问,期待嘉宾答疑解惑

师生晚宴,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文:郭巧瑜

图: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