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记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UIC同学自我调侃的段子,“只要学校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的确,在UIC,学期短,任务重,开学伊始就是各种各样的作业,学习强度较大。不管对学生或者老师来说,这些都意味着压力。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更好地规划生活?UIC的师生们注重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4月23日,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以“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展开,来自多所高校的八位学者从儒、道、佛、法、墨等角度进行了一天半的教学研讨。

4月23日上午,研讨会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开幕,B102同步转播。吴清辉校长,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鲍俊萍女士,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代院长、饶宗颐国学院院长陈致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系李乃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徐文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周炽成教授等嘉宾出席。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和深圳大学哲学系李大华教授亦与会演讲。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礼。

(与会嘉宾与学者)

(现场座无虚席)

吴校长全程参与了当天的研讨会。他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反思,我们应该借鉴诸子百家的种种思想,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我们的传统基因,格物致知、古为今用,增强我们民族内心圆满的动力和慎终追远的定力。此次研讨会将从多元视角发掘中华传统思想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探讨其在现代生活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可以帮助同学们全面、深入的认识传统思想。

(吴校长:应从多元视角挖掘传统思想蕴含的现代价值)  

为了表达对与会者的感谢,吴校长向远道而来的学者们一一致送纪念品,感谢他们对UIC国情国学教育的热心支持。

(吴校长一一致送纪念品,感谢他们对UIC国情国学教育的支持)

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方教授首先播放了一个芬兰的动画短片《最后的编织》,讲述一个在悬崖上不断编织的女子被沉重的编织物拖下悬崖,最后关头醒悟并及时剪断编织物挽救自己生命的故事。故事虽短,寓意深刻,方教授由此谈到当下许多年轻人因过度执着于一些“身外物”,不珍惜生命导致猝死,进而论及传统儒家“修身”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修身”本义是指性格修养的过程,人人皆是,《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一斑。针对现代人的情况,方教授在他的著作《儒家修身九讲》里,概括了九种传统儒家强调的修身方法: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和致诚。他结合许多实际案例解释了各条目的具体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方教授认为最基本的修身方法有三:静坐、自省和读书。这的确是对UIC学子快节奏学习生活的一个好的建议:让自己真正静下来思考,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方朝晖教授:儒家修身的九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道两家常常互相补充。在方教授谈论儒家修身的现代意义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乃龙教授发表了题为“庄子逍遥观念及现代价值”的演讲,从道家的角度谈论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李教授如同在课室授课一般,边打字边提问题,他引出人性“向往即缺陷”的论点,依次提出“人为何不逍遥”、“如何才算逍遥”、“如何才能逍遥”三个问题,根据庄子的思想,针对每个问题做了说明:在《庄子·逍遥游》里,身为自然人无法逍遥,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人更加得不到逍遥;那么如果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也可算作逍遥;要真正做到逍遥,需做到“无待”、“无己”,它们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一个“度”。李教授演讲十分风趣,抑扬顿挫之中将庄子的生活智慧传递给了大家。

(李乃龙教授:人生自在逍遥游!)

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国学教育”。相比上午两位教授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陈教授将内容具化在“教育”这一关键词中。

围绕“科举制度”,陈教授从唐代、宋代、明代的科举发展一直讲到1905年科举废除,在明晰的时间脉络下,穿插许多历史名人的科举故事,充满趣味。由古及今,谈到现在非常火爆的国学教育,陈教授认为这种提倡也是乘时代风气,但是因为古代典籍的特殊性,他并不赞成要求孩子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的做法。至于有一些要在现代高等教育中设立“国学”学位的呼声,考虑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是根据西方的学科分类,这样的呼声也显得不合时宜。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教育内容要如何在现代被吸收运用,依然任重道远。

(陈致教授:现代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说到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除了儒道,“释”即佛家,也提供了一种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它们各自满足了不同人的精神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徐文明教授带来的演讲“禅与生命境界”,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智慧地生活。

佛教讲“禅”,讲对生命的看法,即众生平等,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于生命而言,佛教讲求破除“常、乐、我、净”的执着,这一点,徐教授认为儒释道有相同的基因,即对“中”的强调。“中”在这里,是佛教所讲无二变,无分别心,达到“众生无我”,因为有“空”。理解了“空”,对人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减少欲望,人可安心。徐教授十分幽默,当谈论减少“食”的欲望有什么好处时,他开心地说道,“少吃可以减肥,我这么大岁数了依然有A4腰”,引逗全场。

(徐文明教授:佛家关注人的生命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声音,百家争鸣的时代虽已远去,但流传下来的思想依然不断地给现代人以启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发表演讲“从墨家的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的作用”,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墨子是如何看待命运以及这对现代人的意义。

杨教授首先大概介绍了墨子及其学说,然后就“非命”进行主要阐述:墨子提出“非命”的历史原因,三阶段证明“命”无有;最后他强调“非命”的含义是指,不存在“命”这种东西,关键是个人的努力与否,不在于命运的决定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这类“信命”的看法可能会抹杀人们的做事积极性,而墨子这种“非命”观在现代具有的进取意义不言而喻。

(杨武金教授:墨子非命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现代中国强调“依法治国”,从古至今,“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从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用于现代生活,“法家”无法绕过,也必须正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周炽成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富强与现代国家构建:法家在20世纪之中国”,论述了现代社会法家存在的价值。

周教授认为“儒法对立”的模式是存在问题的,所谓“法儒之争”也是后世构造而来,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治理国家是非常成功的。如今,追求国家的富强和建设现代意义的国家,都离不开法家思想,古代的“富国强兵”与现代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一样体现了法家精神。在学生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到如何用法家精神参与国际事务,周教授回答说,中国思想资源很丰富,不会因为推行法家精神而实行“中国威胁论”,运用“天下体系”来参与国际事务,是较好的作为。周教授声音洪亮,演讲十分富有激情。

(周炽成教授:法家精神对建设现代意义的国家具有现实性)

24日上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和深圳大学哲学系李大华教授带来演讲,研讨会的讨论话题回到儒家和道家,学者观点相互补充,气氛相当热烈。

吴教授的演讲题为“儒学与中国基层社会重建”,重点在于如何把儒学转化成中国基层社会重建的资源。作为儒学社会基础的“家族”与“小农”,应该成为现代乡村社会建设的切入口,激活家族,重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意义;应尊重地方的组织传统,破除“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框,儒学致力于国家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交融,注重传统的,在地的,民间的社会组织资源。

(吴重庆教授:注重宗族在基层社会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李教授的演讲“道家的德性及其现代价值”将话题的关注点从国家社会拉回到个人。针对儒家“德性”强调思亲和经验的可传达性,李教授认为道家在人应具有的“德性”方面提出的“真实”“宽容”与“公平”更加具有普世性,更适合现代社会。如今的中国慢慢从“熟人社会”走出,而大多数建立在儒家体系中的熟人之“德”,一旦进入“陌生人社会”,“德”就不在,整个社会需要的是符合道家“德性”的“公德”。

(李大华教授:道家的德性更符合社会的公德要求)

本次研讨会,八位学者的演讲各有风格,内容各有侧重,现场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学者们对此表示高度肯定。23日晚,近80名同学参加了师生晚宴,大家边吃边聊,同学们就白天的演讲内容表达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学者们耐心解答,相聚的时刻虽然短暂,求学好问,答疑解惑的精神一直都在,就如校长在开幕辞里提到说,我们的研讨会正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相长”的传承与发扬。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从传统思想里学习到的智慧呢?

(现场同学积极发言提问,教学相长)

(茶叙时间,不放弃与师长交流的机会)

(师生晚宴,边吃边聊更助兴)

(与会嘉宾、学者与部分中心同事合影留念)


文:张孟雅

                                                                  图: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