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第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侧记


11月7日,周六。周末是让人放松的时候,尤其在依旧温暖的珠海,周末的惬意称得上是一份奖赏。不过,如果想想这份奖赏是70多年以前先辈们付出生命和鲜血得来,我们必须充满敬意。古语说,“饮其流者怀其源”,正因不能忘本,不能忘却那段沉痛的历史,这次的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将主题定为“战争与和平——抗战历史与反思”。

9时整,研讨会开幕,吴清辉校长出席开幕礼。本次研讨会邀请了雷颐、郭世佑、刘维开、陈廷相、曹大臣、张晓辉、李丹青、邓立光等八位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冯燊均演讲厅(B101)座无虚席,同时B102全程转播。与平时的演讲厅不同的是,四面墙壁挂上了抗战巨卷史诗画卷《浩气长流》,一幅幅抗战烈士的画像令人肃穆。

吴校长致研讨会开幕辞并向诸位学者、媒体人致送UIC纪念品,感谢他们到这所年轻的大学来传道解惑。他说,“希望借这次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抗战的历史,探讨这段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历史的影响,帮助同学们深化对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认识与反思。”同时,吴校长也对同学们提出热切期望,“今日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必经历炮火硝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更需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继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吴校长:深化对中国抗战历史的认识和反思)

(吴校长向各位学者致送纪念品,感谢他们的传道解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雷颐教授,发表了题为《千年睦邻百年寇仇:近代东亚格局变化与日本侵略缘起》的演讲。

雷颐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者,他梳理了近百年来中日关系的变化,从大视角上分析了日本几次侵略中国,挑起战争的缘由。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增强,为了改变传统东亚朝贡体系,日本不断向西扩张。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一次次损害中国的利益,不断侵略。在两次战争中,日本没有很好地处理战争遗产,打着复兴儒家“圣战”的旗帜,也为实现其所谓的“王道乐土”,进一步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再次爆发。

雷教授分析到,日本崛起之后,是想通过战争重新洗牌,求得一席之地。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应从中日战争得到教训和反思,新兴力量应和平崛起,而非战争和武力。同时,对待极端的观点思潮不应鼓动,战争最终带来的是灾难。

同学们对雷教授的演讲很感兴趣,纷纷提出问题。针对中日这对关系复杂的邻居,许多同学担心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十分关注日本是否会再次发动战争。雷教授告诉大家,鉴于日本现在国内的和平发展,大部分年轻人追求安逸生活;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政府发表了“四个文件”,中日已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在处理战争遗产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也是很好的指导,所以较长时间内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不会很高。

(雷颐教授:新兴力量应和平崛起)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先生带来《抗战历史的艰辛与民族记忆的重建》的演讲,提供了抗战历史反思的新角度。

演讲伊始,郭教授给大家推荐了台北郭岱君先生主编的一套众多学者重新检视抗战历史的著作《重探抗战史》。抗战已经胜利7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入反思方面,不断保持着清醒,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胜利。

郭教授列举大量的史实和数据,较全面地分析了抗战期间中日军事力量的差距,除此之外,交通、军事建制以及粮食储备等方面中日悬殊都很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抗战的艰辛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中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作为二战战胜国,中国有着非常高的国际地位,但当时的中国却失去了参与国际秩序重建的机会,这些需要反思。如今民主建国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年缺乏经验,现在可以补救。郭教授寄语未来的政治家们,减少政治偏见,以国家利益为重。

(郭世佑教授: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刘维开教授从国家政制的角度,带来《从训政到宪政——抗战期间的政制转型与民主发展》的演讲。

刘教授提到,今年在台湾也召开了学术研讨会,重在讨论战争的历史与记忆。他说,在台湾,关于抗战,除了反思,更要强调如何传承和加强历史的记忆。大陆和台湾,谱写了共同的民族史诗,心有灵犀。

“军政”、“训政”和“宪政”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建国三阶段。对很多同学来说,它们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刘教授用形象的“监护人”三字来解释“训政”,概括了当时政府扮演的角色。依照时间的顺序,列举并梳理史实,包括会议、文件等,刘教授用语言画出了一条清晰的抗战期间训政到宪政的政制转型脉络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民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提问阶段,有学生对“宪政”无法阻止两党相争提出疑问。刘教授的回答一语中的,政制体制多是书生论政,而一旦政党有了军队,有了武装力量,就会有争夺。

(刘维开教授:实行宪政是战后政制转型的必然)

(B101和B102座无虚席)

(感谢全人教育办公室郭海鹏博士提供《浩气长流》巨幅画卷)

简单午休之后,下午两点,研讨会继续进行,演讲、提问、讨论,持续升温。

四川大学历史系文化学院陈廷湘教授此次携带他新的学术论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参加研讨会并发表同名演讲。

陈教授的论文近万字,从三个大方面论述其观点,视角开阔,视野宏大,拓宽了我们对抗战的历史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与国的关系“处在自然状态中”,由自然法则支配和分配权力,经历“一战”,国家之间制定了符合人类文明法则的“人为法”,在国际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时候,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一种倒行逆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对支撑人类文明正义大厦发挥主要作用”的四大支柱之一,中华民族喋血牺牲捍卫了人类文明法则;在抗战胜利之后,中国也为重建国际社会文明纽带做出了重大贡献,一直致力于用国际法则裁决国际纠纷。

演讲最后,陈教授谈到应如何面对新的国际纠纷问题。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应大肆炫耀武力,武力只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础而非手段,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应该吸取战争教训,否则灾难就会重临。

(陈廷湘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年的抗日战争是无数的梦魇,有一场噩梦,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更无法回避。南京大学历史系曹大臣教授带来的演讲《南京大屠杀与历史记忆》,掀开了这个梦的一角,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研究,曹教授获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和珍贵历史照片,他从“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和“历史记忆与中日关系”两点来谈,说明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几十万的中国无辜民众遭到屠杀,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愤恨之意难平。然而,直到现在,日本方面仍在继续纠缠“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我们对大屠杀事件的调查和认定还有很多路要走。

即使如此,曹教授最后还是充满希望地说,2014年国家已经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前不久已经登录世界记忆遗产,成为世界记忆;现在社会上有超过300位学者和志愿学生参与史料还原的工作;努力还不够,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曹大臣教授:史料还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短暂的茶叙后,暨南大学历史系张晓辉教授发表演讲,题为《抗战前期的南方外贸运输线》,从经济的角度重现抗战的不易。

抗战时期,日本掌握了中国的制空和制海权,国内经济遭到严重打击,而战争是持久战,需要很大的消耗。“抗战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华南,以香港为进出口货物的转运枢纽。运输路线迂回穿插,变幻莫测,现代交通工具、传统运输工具及人力挑夫并用,从陆地、海洋乃至天空,呈现立体运行状态,在战争经济史上蔚为大观。”

张教授对华南贸易线的中路、东路和西路分别做了讲解,配合地图,大家对这些贸易线路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更了解到这条宝贵运输线的重要作用,它沟通对外贸易,输出大量国产品,为中国政府维持了债信、换取了宝贵的外汇,同时又得以购进急需的军需及民用物资,对于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坚持持久抗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日本为什么不能封锁这条华南贸易运输线”发问。张教授回答道,南方地区充满复杂性,同时涉及西方大国的利益,加之香港一直坚持作为“自由港”,反法西斯力量形成了联合战线,共同抵抗侵略。

(张晓辉教授:华南外贸运输线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十分重要)

抗战历史不仅仅要由后人来记忆,来研究,还需要战争的亲历者们来书写,来诉说。多年来,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不断受到关注,他们是战争历史的见证者——抗战老兵。研讨会最后一位主讲人,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历史工作室主任李丹青先生给我们讲述了70集纪实短片《老兵不死》的诞生。

2006年起,上海音像资料馆发起了“口述历史”工程,拍摄活动邀请相关领域当事人在镜头前讲述自己人生、事业的重要经历,用影像形式记录口述者的人生历程。《老兵不死》是在全国各地采集抗日老兵对战争记忆的口述记录作为素材,结合其他音像资料制作成的纪念抗战胜利70年的纪实微视频。

李先生跟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做这个记录短片的缘起和过程,期间播放了对几位老兵的采访视频,这些老兵的年龄都在90岁以上,听他们说起战争的残酷,几度鼻酸。每播放完一位老人的采访,现场都会响起动情的掌声,这是对老兵们最真诚的敬意!

李先生也提到采访期间遇到的问题,比如老人听力和表述能力退化,语焉不详、不连贯;方言、口音使得记录者难以听懂等,正是因为十分不易,更加说明珍视老兵对加深我们抗战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正如同学提问时说,“老兵不死”这个名字是否取意于“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这句古老歌词,李先生深情地回答说,“这些老兵的肉体每天都在凋零,唯有精神可以长存。”

(李丹青导演:老兵的精神长存!)

不知不觉,研讨会接近尾声。一整天,九个小时,八位学者、媒体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抗战历史记忆和反思的精彩演讲与分析。

研讨会最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致闭幕辞。他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也感谢各位辛苦付出的同事。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研讨会从早上九点开始,到下午六点多,现场济济一堂,座无虚席,问学与讨论的热情高涨。尤其是B102转播现场,从早上到下午,许多同学安静地坐在那里听演讲,没有喧哗,秩序井然,让我们老师也为之感动。从今天学者们的演讲里,大家应该了解到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人的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从今天的会场,从在座各位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伍鸿宇博士:从各位身上看到未来和希望!)

会后,许多同学簇拥着学者,向他们请教问题,边走边交流,这种高涨的气氛直到师生晚宴结束仍意犹未尽。年轻的学子们,铭记着古老的话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眸过去,拨开历史烟雾,自当更加珍惜和平岁月,肩负起应有的使命,不断向前。

(同学们积极提问,求知若渴)

(师生晚宴谈笑风生)

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到如今已经走过十六届了, UIC也迎来了她的十周年建校庆典,研讨会伴随着UIC,一起成长。这样的学习、讨论和研究,让人想起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讲会”制,名家大儒、学者贤达集于一堂,好学之士闻名前来,听讲、辩论,共同探讨学术。年轻的UIC,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己所用,敢于创新,正步步迈向新台阶。

(吴校长与各位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张孟雅

图:新闻公关处 刘勇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