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14年11月29日上午,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于冯燊均演讲厅开幕。此次研讨会以“传承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为主题,邀请境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来到UIC,与众多师生一同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提升中华文化的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播。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吴清辉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鲍俊萍女士,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院长麦莉娟教授、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博士等出席研讨会。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礼。吴清辉校长致开幕辞。他指出,当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自信心的重建,更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但是,透过“国学热”、“读经热”、“孔子学院热”、“全球汉语热”等文化复兴现象,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升新时代中华文化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播的整体品质和水准;如何在多元、开放、自由的社会里传承中华文化、重建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世界里传播中华文明。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吴校长表示,UIC即将迈入建校十周年,近十年来UIC一直秉持国际化教育理念,因此UIC的同学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吴校长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祝福中华文化的未来)

吴校长与各位嘉宾一道全程参与了当天的研讨会。同学们热情高涨,将主会场——冯燊均演讲厅挤得水泄不通,B102的实况转播现场也座无虚席。

(主会场济济一堂)     

(B102转播现场座无虚席)

(吴校长:礼轻情意重)

      

简单庄重的开幕礼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刘笑敢教授带来了第一场演讲,讲题为:两种取向读经典:以老子《道德经》为例。

刘教授首先用一组数据说明近几年国学在年轻人中被认可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值得欣慰的现象。但现在一些流行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值得商榷,若只是简单地按照现代汉语的流行文化去解读经典,则不能真正了解传统经典的意义。刘教授提供了阅读经典的两种取向,一是历史客观、严肃文本的阅读,要还原经典的本身意义,解释具体词语时不能用该词的现代含义直接带入,尤其是做学术研究更应如此;二是在了解经典真正内涵基础上挖掘经典对现今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经典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他以《道德经》里的“自然”一词为例,说明了这两种取向的不同。刘教授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如何阅读经典对当今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他寄语UIC学子,现代社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辨别精华和糟粕。

(刘笑敢教授解释“自然”一词在《道德经》里的涵义)

(同学提问)

      

简单的茶叙之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带来第二场演讲,讲题为:从影视走出去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尹教授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文化软实力相当重要,而影视作品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分析了当前世界影视的发展背景,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宣传意识和商业意识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和困境。他提出,中国影视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来自文化、市场和交流的三大挑战,尤其是文化方面,必须要了解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而并非仅仅关注传统道德的表面弘扬。最后,尹教授说,唯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分享价值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

(尹鸿教授:文化传播需要相互尊重)

(师生讨论)

 

中午短暂休息之后,研讨会继续进行。首先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带来第三场演讲,讲题为:中国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及其当代意义。

吴教授从“礼”的发源讲起,强调了礼乐文化的传统社会意义,接着讲到中国礼仪传统的衰变,脉络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时代礼仪衰变的原因。他批评了如今商业化、欲望化的仪式传播对传统礼仪的误解,而媒体形象则强化了误解程度。他希望大家能从礼仪的传统中引导出一些重要的现代伦理精神:忠诚、感恩、守分、尊重、适度以及自律,并且能够建立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内在心理结构,进而通过一些训练的方法来恢复传统的礼仪要求。

(吴予敏教授认为现代人缺少“反求诸身”)

(有问有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带来第四场演讲,讲题为: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为在场师生介绍中国语言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历史和现况。

梁博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展现新加坡华文教育一百余年的发展,并解释了“华校”、“第二语文”等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相关的词汇。通过对比,他分析了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生态环境,指出了“方言”、“华语”和“英语”在新加坡社会语言地位的不同变迁。在演讲中,梁博士根据新加坡的国情,提出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发展目标,即为以民族教育为导向,成就双语教育,确保一个以英文为主导语言的国家教育体系,培养具备三种华语能力的学生。

(梁秉赋博士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充满信心)

(有疑则问)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程龙教授带来第五场演讲,讲题为:美国大学里的中国文化课。从他在国外的实际教学案例出发,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大学里的接受现状。

“缠足”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满足了一些西方人的猎奇心态,程龙教授以在美国大学讲“缠足”开始,谈到其他国家都有类似此种“为了获得某种文化和心理上的满足,而一定程度承受肉体上的痛苦”的做法,比如穿高跟鞋、纹身、打耳洞、束腰等等。所以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缠足”时,不应该一味地去否定排斥。我们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应该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解决跨文化冲突的问题。程教授指出,尽管现在有很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自己保持较为客观的认识,才可以开启相互对话的窗口,建立一个良好沟通的平台。

(程龙教授讲述他在美国给学生上课的情形)

(现场问道)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董淑慧教授带来第六场演讲,讲题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深度思考。

董教授具有丰富的汉语海外教学经验,在演讲中,她解释了“海外文化传播”的定义、途径和现状,并以大量数据展示各文化传播方式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其中以孔子学院为代表,董教授介绍了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对外文化工作的思路,即在“继承传统、突出当代、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大方针下,积极将国家战略、文化创新和商业化模式相结合,推进深层文化的传播,开展新汉学计划。

(董淑慧教授分享自己海外汉语教学中的疑问和思考)

(教学相长)

 

11月30日上午,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周国正教授为UIC师生做了题为《普世民主VS中国儒家》的专题演讲。

周教授以1958年一批新儒家学者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为起点开始他的演讲。他说,《宣言》承认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要接受西方或世界文化。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要学习民主。周教授对比了中国儒家关于民主的理解和西方的民主内涵,从权力来源、政治运作和人的平等性几个方面分析了我们需要学习西方民主的内在需求。周教授同时指出,如果“民主”可以作为普世价值,则要具备“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内涵,它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或者途径。所以我们也要有怀疑的精神,要对民主的本质有清楚认识。而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思想、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也许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世界的新普世价值。

(周国正教授:传统文化可以开出新的时代之花)

(疑义相与析)

 

为了增加同学们与各位学者的接触和交流,11月29日晚,特意组织了一场师生晚宴。部分参与研讨会的同学和学者在大家乐共进晚餐。不少同学认为,白天聆听学者们演讲,有许多问题想跟学者们交流,能够借师生晚宴的机会和学者近距离交流互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切磋学问,其乐融融)

 

研讨会最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致谢词。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接受邀请,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UIC参加这种形式的研讨会,面向大学生们展开演讲与讨论。也感谢所有在场的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参与聆听与讨论。他希望这一天半的研讨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有助于同学将来养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相聚是缘,部分学者、嘉宾与吴校长合影留念)

 

                                                                                                       撰稿: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张孟雅

                                                                                                   摄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