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钓鱼岛问题的多维透视”暨第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于5月11日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澳门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两岸三地的学者齐聚UIC,与师生们一起研讨钓鱼岛所引发的诸多争端。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
研讨会于11日上午在冯燊均演讲厅开幕。UIC校长吴清辉教授,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及夫人鲍俊萍女士,澳门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院长郝雨凡教授,《科学月刊》创办人、台湾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林孝信先生,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汤绍成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何慈毅教授和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李明杰先生等出席。
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式。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彰范教授、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博士、国际新闻专业主任阮纪宏博士、新闻与公关处齐禧庆先生等校内老师和同学们参加研讨会。
吴校长首先欢迎诸位学者的到来。他指出,钓鱼岛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其影响也是多领域、多层面的,这些都很值得认真分析和探讨。举办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全面、深入的认识钓鱼岛问题,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这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
他说,青年是激情洋溢的,青春的心是火热的,我们鼓励同学们为国家和社会而勇于担当,而理性的爱国精神是我们所倡导的。他希望学生能有所收获,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吴清辉校长开幕致辞
随后吴校长向各位学者致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 |
![]() |
![]() |
![]() |
![]() |
吴校长向与会学者致送纪念品
澳门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院长郝雨凡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钓鱼岛之争对东亚格局的影响》的主题演讲。郝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借助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铤而走险,挑起了钓鱼岛争端。虽然中国为了和平发展,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做出了让步,但是目前日本三面出击的争岛行动已经激怒了中俄韩。
他指出,钓鱼岛之争对于中国来说,是危险也是机遇,并就如何化危险为机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郝雨凡教授在演讲中
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林孝信教授作了题为《保钓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的演讲。林教授是早期海外保钓运动参与者,长期关注钓鱼岛问题。他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了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并着重分析了捍卫钓鱼岛主权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林孝信教授在演讲中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汤绍成教授作了题为《两岸共同保钓:困难与前景》的演讲。汤先生从外部环境(美国、日本)与内部因素(台湾)两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
他认为,未来的一年半时间,是两岸最佳的合作时期。若两岸能在渔业、海上救援、环境维护,甚至油气探勘等领域展开合作,既可以彰显两岸的共识,也可增加与外国势力谈判的筹码。概而言之,两岸在当前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有效可行的互动模式,致力于经济上的合作开发,才是正道。
汤绍成教授在演讲中
随后,南京大学的何慈毅教授以《从历史文献看钓鱼岛问题》为题发表演讲。何教授引用了《顺风相送》(公元1403年)、《使琉球录》(公元1534年)、《使琉球杂录》(公元1683年)等大量古代文献,力证钓鱼岛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甲午战争后日本从当时中国的清政府手中窃取了钓鱼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都要归还中国。日本对此问题不断纠缠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钓鱼岛背后资源的觊觎。
何慈毅教授在演讲中
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李明杰研究员重点为大家分析了最近刚刚签署的《台日渔业协定》所带来的影响。李先生首先讲述了台日渔业纷争的背景,进而介绍了《台日渔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具有民间性质的、有关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临时性安排,不具备国际法上的条约性质和效力,而实质上台日则视其为具有“官方”性质的法律文件。该协定改变了海上力量的对比,双方借此扩大了海上执法范围,对于我国解决东海及钓鱼岛问题都带来一定的影响,需要做出适当应对。
李明杰先生在演讲中
本次研讨会还新设立一个学生发言环节,UIC2012级的两位学生,来自影视学专业的张若峰同学和会计学专业的廖学英同学在诸位学者演讲完毕后,也就自己关心的主题发表演讲,与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其间,更有不少同学向学者踊跃提问。对我校学生关心时事和勤于思考的精神,诸位学者纷纷表示赞赏。
![]() |
![]() |
张若峰同学(左)和廖学英同学(右)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言
现场同学踊跃提问
11日下午,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随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在A区师生活动中心举行晚宴,部分意犹未尽的同学与学者共进晚餐,继续向学者请益。
![]() |
![]() |
师生晚宴现场
本届研讨会的举办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吴清辉校长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全程参加了研讨。学校秘书处、新闻公关处等部门也给予了有力配合。
与会嘉宾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部分同仁合影留念
文:缪天嘉
图:王泽、杨勇
编辑:余媛滢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