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音乐出版社公布了2022全国“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评比结果。在600余份作品中,我校通识教育学院全人教育中心古琴课的同学们凭借琴歌《子夜吴歌》荣获“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节目类比赛三等奖!指导老师李曼荣获“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论文类(高校在职教师与研究者组)优秀奖。
此次参与琴歌录制的四位同学为我校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在读学员,他们合作的弦歌作品包含普通话与粤语的唱诵,极具南越人文价值,是我校特色课程与本地文化融合的全人教学记录。李曼老师也将此教学内容以案例报告方式进行阐述,提出在高校博雅教育背景下,我校开设古琴课程是全人教育实践之创新,是弦歌课程在岭南地区的探索尝试,更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古琴传习与传承的改良与发展。
(学生们利用午休时间进行比赛彩排)
在录制节目之前,来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董含筱刚刚在辛丑(2021)年全人古琴丁班学会一首开指曲,而这首琴歌正是她在南海清音古琴社社团课程进修的第一支曲目。董同学说“UIC开设古琴课让我认识Mandy,认识古琴,也是UIC的课程设置让我进入古琴社学习。弹琴的过程是平静的、快乐的,不会去思考令自己烦恼的事情,而是沉浸其中。”
而比董同学接触古琴更晚的是两位研究生课程学员。自2021年春开始,研究生古琴课程选修至今已有四期。参与节目排演的梁晓亮同学在传播学硕士课程学习之余,选修进入壬寅(2022)年古琴研究生甲班学习古琴。梁同学在课程反馈中写道“我认为这门课是实在地践行全人教育。虽然在先前的高等教育经历并未经历过太多关于道德和情感的培养,但幸运的是,我能在此能感受到人格和情操的熏陶。有缘相见便是福气,古琴课是我与古琴和诸位师生结下的良缘,更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希望在未来中我能带着这颗种子继续前进,寻找更完整的自己!感谢Mandy老师用心良苦的教导!感谢UIC校园推崇的全人教育理念!”
(古琴课程学员体验小楷减字谱书写)
梁同学的古琴同修周景瑶同学也是来自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周同学选修一学期古琴课程后,令她难忘的体验是“除了古琴,还在学期中段接触了与之相关的书法。这并非是我第一次用毛笔书写,但却是第一次用如此细的毛笔写字,尽管手颤抖得不听使唤,临摹在纸上的字也各有各的想法,但于我而言依然是非常有趣且珍贵的经历。在这段时日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古琴还是书法,都在调节气息、平和心境方面与过去所习的武术有共通之处,因而会有顿悟的瞬间,倍感欢喜。”
(古琴课学员观摩期末学习成果减字谱手卷展览)
自癸巳年(2013年)学院将古琴设为全人教育艺术体验课程,至今已九年时间。生物学博士在读的王修志同学自本科时期在甲午(2014)年全人古琴戊班开指后,便加入南海清音古琴社继续学习,成为二代社长,从此弦歌不辍。他一边追求学业精进,一边践行李老师在课程作业后给他的批语“丝桐乃一生之知己”。时隔八年,他说他才领悟,当年老师的深苦用心,才体会到老师赠语他“纵然金徽玉轸,不及素手一心”是怎样一种勉励和期盼。
(王修志同学参加UIC寒假古琴琴旅,体验弹奏唐琴大雅)
通识教育学院古琴课程多年来遵循全人教育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跨专业跨学科研究和博雅课程体验式学习,并且导引学生终身学习,开拓进取。学生课上除学弹琴之外,还体验小楷书写琴谱,参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古琴谱识别项目。在李曼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南海清音古琴社创社八年来,开创诸多古琴文创作品,一年一度的古琴台历更是引动好学之心,饱受校内外好评。社员依照兴趣,结合个人专业,在论文及研究领域推展古琴文化,使琴学步入交叉学科研究,内涵不断丰富。古琴课程在传统文化承续与博雅教育融合中,找到教育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点,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岭南礼乐”教育示范中心和实践基地的活动充分融合,令我校使乐教形具理全,化育延绵。
撰稿:南海清音古琴社
图片提供:王修志 董含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