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ymposiu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is an open and free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in the frame of coope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It aims to promote a traditional style of study and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 innovative ideas. 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and compl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held biannually to facilitat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vention of liberal art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 The Symposium is commonly held every semester, 30 sessions has been held so far. Retrospectively, the Symposium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 It is a combination of academic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emphasizes more on the latte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UIC, who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 would participate in all the lectures and discussions, making it a distinctive large workshop.
2. Its subject area alternat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a. The first category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in China; while the seco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ot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3. Participants of the forum include renowned scholars from the greater Chinese regions covering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as well as abroad.
4. Scholars communicate in the form of theme speech and free discussion.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lars and UIC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serious seminar discussions, students are also given chances to have further communication with scholars at dinner parties which aim to promote the in-depth exchange of thought between them.
5. The speeches embody both academics and understandability. They would be presented in a popular, lively, and interesting manner to perform the full functions of a teaching workshop.
In general, the Symposium has been held continuously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a but also in enriching and vivifying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College.
第三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
《晚明风雅生活的现代启示》 郑培凯(中国民间文艺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本草与中国文化》 王家葵(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
《清代读书人的书院生活》 刘艳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苏东坡饮茶的五种境界》 周重林(茶文化研究者)
《曲水流觞到瓦舍勾栏:宋宴中酒礼的雅俗嬗变》 纪昌兰(信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审美人生
《晚明小品:有趣味vs有意义》 谢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一代文豪苏东坡》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
《古典诗歌的警句与对仗之美》 许云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
《宋词的韵味》 陶然(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学研究中心主任)
《<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和经义》 曹胜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新闻链接: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审美人生
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
《修身养性 中道而行》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教授,副主任)
《学而不厌: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教授)
《无以人灭天——庄子的精神世界》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学院教授)
《从道法自然到人文自然》 刘笑敢(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
《自然教养与社会教养——=谈谈人如何完善自己的教养》 李大华(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唐诗精神的当代意义》 程韬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
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现代化:中国与世界
《传统与现代化:岭南文化与近代中国》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对身处世界社会的文化自觉》 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
《英国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和启示》 刘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魏志江(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新视野》 赵自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两难抉择:近代国人走向世界的思考》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现代化:中国与世界
第二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
《古罗马人对瘟疫的认知、应对及其影响》 姬庆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665年伦敦大疫——三维视角的考察》 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天花根除的全球史》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与全球传播》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视域中的中医抗疫》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黑死病期间的瘟疫流传、人类抗争与社会影响》 李化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疫情对国际秩序演变的深刻影响》 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复兴之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
《张謇: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企业家》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伦理自觉》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以新文化运动为讲述中心》 曾光光(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经验启示》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辛亥革命的应然与必然》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卫生与近代中国现代性》 杨祥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条约制度与近代中国》 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云议复兴之路 共享学术盛宴”
第二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科技创新与文化传统
《高科技时代的数学与艺术》 汤涛(北师港浸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西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的对比》 徐光台(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研究所合聘教授)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科技创新》 王大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当代医学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从中国古人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方式看思维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胡化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村振兴——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 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一带一路”科技文明与现代社会》 冯锦荣(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漫谈》 潘建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新文科建设的技术维:从嵌入到融通》 赵建华(南方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中心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科技创新与文化传统”
第二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两章试讲》 周志文(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易>哲学与东方智慧》 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假如老庄生活在现代》 曹智频(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道教在当代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孔令宏(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佛教中国化:以禅宗思想为中心》 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钱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漫谈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探文明起源 观文化交流”
《早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性与区域间互动》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
《犹太文明在古典时期的创新》 徐新(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
《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间某些问题的观照思考》 李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两个古老文明的意会表达——兼论古埃及历史研究方法》 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比较视野下的古希腊文明》 徐松岩(西南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
《反思文明起源的神话信仰驱动》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中国青铜时代的国家祭祀》 曹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
新闻连接: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探文明起源 观文化交流”
第二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勿忘传统文化初心,践行传承传播使命”
《近代学人对中西文化的另一种取向——以钱钟书为例》 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讲座教授)
《国学研究与国学修养》 陈致(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中华文化在当代传承和传播的适当策略》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讲座教授)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意识》 肖小穗(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
《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 王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教学中心教授)
《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四库全书>与中华文化传承》 尹小林(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金声玉振——尼山书院的发展与未来》 李西宁(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尼山书院秘书长)
新闻链接:第二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勿忘传统文化初心,践行传承传播使命”
第二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化经典的当代观照”
《词的审美特性与经典阅读》 张宏生(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
《儒家经典告诉了我们什么?》 彭国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杜诗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古典诗歌与当代人文化育》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当代青年与人文经典》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为我所用的文学解读之道》 王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华传统文学、文化中的最现代》 欧丽娟(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
《道家的自然主义与现实生活》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化经典的当代观照”
第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复兴”
《论儒道佛三教经典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可能贡献》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赵丽宏(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UIC荣誉院士)
《传统道教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当代文明发展的贡献》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法家的复兴与中国法治的未来》 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白鹿洞书院教规与人文教育》 郭宏达(白鹿洞书院副院长、教授)
《传统书院的现代复兴》 冯哲(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创办人、院长)
《文化基因——一位儒、道民间讲经人的思考》 傅承得(马来西亚资深经典阅读推广人)
《简谈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道义实践体会》 逄飞(一耽学堂创办人、总干事)
新闻链接:第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复兴”
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中西比较与阐释”
《余光中的翻译之道》 单德兴(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文学人类学派对国学经典的新认识》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近年的易卜生演出与 “后社会主义”的文化新观念》 谭国根(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
《今日重读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A Red, Red Rose与<关雎>的翻译说开去》 张保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
《哀静的心情与诗样的情怀—我们如此体悟戏剧<雷雨>》 葛桂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邯郸记>与莎剧<仲夏夜之梦>的比较与阐释》 冯瑞龙(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中西比较与阐释”
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
《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方朝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庄子逍遥观念及现代价值》 李乃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国学教育》 陈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禅与生命境界》 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
《从墨家的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的作用》 杨武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富强与现代国家构建——法家在20世纪之中国》 周炽成(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儒学与中国基层社会重建》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道家的德性及其现代价值》 李大华(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
第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战争与和平:抗战历史与反思”
《千年睦邻百年寇仇:近代东亚格局变化与日本侵华缘起》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抗战历史的艰辛与民族记忆的重建》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从训政到宪政——抗战期间的政制转型与民主发展》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陈廷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南京大屠杀与历史记忆》 曹大臣(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抗战前期的南方外贸运输线》 张晓辉(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70集纪实短片<老兵不死>的诞生》 李丹青(上海文广集团版权资产中心节目运营部主任)
新闻链接:第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战争与和平:抗战历史与反思”
第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一带一路:大历史与新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文化视角》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建设》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 李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国际关系视角的学理解读与政策建议》 张振江(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 孙建荣(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 陈万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 杨太保(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一带一路:大历史与新战略”
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承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两种取向读经典:以老子<道德经>为例》 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影视走出去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及其当代意义》 吴予敏(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 梁秉赋(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美国大学里的中国文化课》 程龙(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深度思考》 董淑慧(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传承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第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与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反思”
《对传统的多维思考: 21世纪必具的理念》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谢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自由主义化的儒家》 吴展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文化启蒙到市场启蒙》 魏甫华(深圳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品格的意义和价值》 王泽应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技术之外,心灵在哪》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印度皇冠瑜伽》 潘麟(印度德里大学哲学博士、瑜伽导师)
新闻链接:第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传统与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反思”
第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多视角看两岸关系”
《中国再统一…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王津平(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袁征(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员)
《台湾的认同问题》 汤绍成(政治大学欧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美国重返东亚与两岸关系》 王建伟(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主任、教授)
《既要维护更要搭建一中框架》 朱显龙(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权力与认同: 民族国家的兴衰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吴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ECFA与两岸关系结构文化变迁》 黄清贤(成功大学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
《台湾拒绝统一的历史原因与现况》 林金源 (淡江大学经济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多视角看两岸关系”
第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钓鱼岛问题的多维透视”
《为何42年保钓未成?——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 林孝信(《科学月刊》创办人、台湾世新大学客座教授)
《钓鱼岛之争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教授)
《两岸共同保钓:困难与前景》 汤绍成(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历史看钓鱼岛问题》 何慈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从日本对钓鱼岛的称呼看钓鱼岛归属》 张若峰(影视学专业2012级学生)
《台日渔业协定及其影响》 李明杰(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的海权意识》 廖学英(会计专业2012级学生)
新闻链接:第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钓鱼岛问题的多维透视”
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陶渊明诗之真、善、美对现代人的启示》 齐益寿(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可以群——漫谈古典诗词的交流功能? 谢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古典诗词文体与现代生活》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屈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 赵维江(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轼词的现代意义》 曾大兴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本互涉”视野中的<石头记>》 周建渝(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水浒传>接受中的对立思维与传播困境》 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元曲中帝王后妃爱情悲剧的现代观照》 冯瑞龙(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
综合讨论(所有与会学者)
新闻链接: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第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观照”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理念》 徐富昌(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左右”文化》 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变革中的中国餐桌文化》 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谷物与中华民族》 王赛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传统择偶观念的现代适应性》 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居”的意义——国学视野下的中国建筑传统》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从服饰层面看文学》 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唐代妇女袒装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观照”
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反思专题研讨会”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历史真相看辛亥革命的基督教性格》 朱浤源(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日本怎样看待和介入“对岸之火”》 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人的考察》 周兴梁(中山大学教授)
《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
《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侨再探讨》 郑德华(澳门大学教授)
《应对新式传媒无方与清朝的覆灭》 王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辛亥精神”与百年纪念》 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纷乱、纷争中的集权趋势》 汪林茂(浙江大学教授)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骆宝善(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吴铭能(四川大学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反思专题研讨会”
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参与世界:中西文化交流”
《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 耿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如何参与世界》 王成勉(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中国外交需要整体战略思考》 郝雨凡(澳门大学教授)
《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 季进(苏州大学教授)
《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国家意象转换》 王晓华(深圳大学教授)
《从利玛窦到笛福——谈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参与世界:中西文化交流 ”
第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承传与创新: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 从文明的角度试说中国文学》 张未民(吉林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自恋与懺悔:<龚鹏程四十自述>的分析》 黎活仁(香港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炎上作苦:论白灵诗与火的属性》 萧萧(明道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等一百余位两岸四地的学者
新闻链接:第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承传与创新: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第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百年中国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百年期间的发展与变革》 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百年期间的发展与变革》 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的在近百年间的主题变化》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的在近百年间的主题变化》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台湾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经验》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香港教育的发展史》 胡少伟(香港教育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参考意义》 谢泳(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参考意义》 胡钦晓(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百年中国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
第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城市与海:历史与未来”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海的关系》 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
《珠海辉煌的海洋文明史》 黄晓东(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台北与海的文化关系》 廖咸浩(台湾大学教授)
《澳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独特风貌》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城市间流变:新加坡、槟城吉隆为中心的观察》 杨松年(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淡水今夕》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环中国海港城市文化的构筑可能》 连清吉(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跨文化契机与挑战》 陈漱石(台湾中原大学教授)
《珠江口:季风亚洲的中央娱乐区》 严忠明(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新闻链接:第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城市与海:历史与未来”
第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兼谈佛教的世界性与国学身份》 郁龙余(深圳大学教授)
《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解析》 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学院院长)
《21世纪东亚文化环境论——东亚文艺复兴的提出》 连清吉(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与西方》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西方》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中美两国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关系》 谢正一(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会长)
新闻链接:第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
第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书院”
《文化没有他杀,只有自杀》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世俗之上的精神守护》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儒学传统在东亚》 李庆龙(韩国世宗大学教授)
《清明的心灵,睿智的眼光》 蔡孟翰(日本千叶大学教授)
《超然世事,现实游走》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书院精神之岳麓书院》 李兵(湖南大学研究员)
新闻链接:第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书院”
第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明夷待访录》研究”
《兵制、方镇》 雷家骥(台湾中正大学教授)
《学校、取士》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原君、胥吏》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都、行省制》 郭冠廷(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黄宗义与封建论、田制》 蔡孟翰(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员)
《原法、置相》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明夷待访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