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在香港与内地合作办学的新机制下,“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意在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传扬古学风,激发新思想。教学研讨会既能促进学术发展,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已成为我校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研讨会每学期举办一次,迄今已举办三十届。具体而言,研讨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融学术性与教学性为一体,并侧重后者。我校本科生全程聆听并参与演讲和讨论,是研讨会的主要受众。这是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的重要特点。其次,在主题上,以“国情”和“国学”为两大研讨对象,交替进行。国情侧重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解析;国学侧重于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第三,与会学者都是富有专业创见的知名学者,学者来自两岸四地,乃至国外。第四,在形式上采用主题发言和共同研讨的方式展开,注重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研讨会现场讨论外,还会举行师生晚宴,组织与会学者与学生共进晚餐,藉此促进学生与学者的深入交流。最后,在演讲风格上,与会学者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研讨会的教学功能。

概言之,经过多年的持续举办,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对推进我校的国情国学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活跃了我校的文化与学术生活。


第三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

《晚明风雅生活的现代启示》 郑培凯(中国民间文艺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本草与中国文化》 王家葵(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

《清代读书人的书院生活》 刘艳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苏东坡饮茶的五种境界》 周重林(茶文化研究者)

《曲水流觞到瓦舍勾栏:宋宴中酒礼的雅俗嬗变》 纪昌兰(信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审美人生

《晚明小品:有趣味vs有意义》 谢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一代文豪苏东坡》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

《古典诗歌的警句与对仗之美》 许云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

《宋词的韵味》 陶然(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学研究中心主任)

《<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和经义》 曹胜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新闻链接:第二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审美人生


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

《修身养性 中道而行》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教授,副主任)

《学而不厌:论孔子的好学精神》 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教授)

《无以人灭天——庄子的精神世界》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学院教授)

《从道法自然到人文自然》 刘笑敢(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

《自然教养与社会教养——谈谈人如何完善自己的教养》 李大华(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唐诗精神的当代意义》 程韬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


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现代化:中国与世界

《传统与现代化:岭南文化与近代中国》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对身处世界社会的文化自觉》 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

《英国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和启示》 刘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魏志江(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新视野》 赵自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两难抉择:近代国人走向世界的思考》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现代化:中国与世界


第二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

《古罗马人对瘟疫的认知、应对及其影响》 姬庆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665年伦敦大疫——三维视角的考察》 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天花根除的全球史》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与全球传播》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视域中的中医抗疫》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黑死病期间的瘟疫流传、人类抗争与社会影响》  李化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疫情对国际秩序演变的深刻影响》 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复兴之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

《张謇: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企业家》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伦理自觉》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以新文化运动为讲述中心》 曾光光(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经验启示》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辛亥革命的应然与必然》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卫生与近代中国现代性》 杨祥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条约制度与近代中国》  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云议复兴之路 共享学术盛宴”


第二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科技创新与文化传统

《高科技时代的数学与艺术》 汤涛(北师港浸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西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的对比》 徐光台(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研究所合聘教授)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科技创新》 王大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当代医学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从中国古人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方式看思维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胡化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村振兴——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 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一带一路”科技文明与现代社会》  冯锦荣(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漫谈》  潘建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新文科建设的技术维:从嵌入到融通》  赵建华(南方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中心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科技创新与文化传统”


第二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两章试讲》  周志文(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易>哲学与东方智慧》  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假如老庄生活在现代》  曹智频(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道教在当代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孔令宏(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佛教中国化:以禅宗思想为中心》  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钱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漫谈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探文明起源  观文化交流

《早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性与区域间互动》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

《犹太文明在古典时期的创新》  徐新(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

《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间某些问题的观照思考》 李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两个古老文明的意会表达——兼论古埃及历史研究方法》 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比较视野下的古希腊文明》 徐松岩(西南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

《反思文明起源的神话信仰驱动》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中国青铜时代的国家祭祀》  曹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

新闻连接: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探文明起源 观文化交流”


第二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勿忘传统文化初心,践行传承传播使命”

《近代学人对中西文化的另一种取向——以钱钟书为例》    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讲座教授)

《国学研究与国学修养》    陈致(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中华文化在当代传承和传播的适当策略》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讲座教授)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意识》    肖小穗(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

《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    王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教学中心教授)

《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四库全书>与中华文化传承》    尹小林(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金声玉振——尼山书院的发展与未来》    李西宁(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尼山书院秘书长)

新闻链接:第二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勿忘传统文化初心,践行传承传播使命”


第二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化经典的当代观照”

《词的审美特性与经典阅读》    张宏生(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

《儒家经典告诉了我们什么?》    彭国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杜诗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古典诗歌与当代人文化育》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当代青年与人文经典》    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为我所用的文学解读之道》    王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华传统文学、文化中的最现代》    欧丽娟(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

《道家的自然主义与现实生活》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二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化经典的当代观照”


第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复兴”

《论儒道佛三教经典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可能贡献》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赵丽宏(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UIC荣誉院士)

《传统道教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当代文明发展的贡献》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法家的复兴与中国法治的未来》    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白鹿洞书院教规与人文教育》    郭宏达(白鹿洞书院副院长、教授)

《传统书院的现代复兴》    冯哲(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创办人、院长)

《文化基因——一位儒、道民间讲经人的思考》    傅承得(马来西亚资深经典阅读推广人)

《简谈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道义实践体会》    逄飞(一耽学堂创办人、总干事)

新闻链接:第十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复兴”


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中西比较与阐释”

《余光中的翻译之道》    单德兴(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文学人类学派对国学经典的新认识》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近年的易卜生演出与 “后社会主义”的文化新观念》    谭国根(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

《今日重读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A Red, Red Rose与<关雎>的翻译说开去》    张保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

《哀静的心情与诗样的情怀—我们如此体悟戏剧<雷雨>》    葛桂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邯郸记>与莎剧<仲夏夜之梦>的比较与阐释》    冯瑞龙(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中西比较与阐释”


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

《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方朝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庄子逍遥观念及现代价值》    李乃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国学教育》    陈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禅与生命境界》    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

《从墨家的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的作用》    杨武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富强与现代国家构建——法家在20世纪之中国》    周炽成(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儒学与中国基层社会重建》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道家的德性及其现代价值》    李大华(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


第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战争与和平:抗战历史与反思”

《千年睦邻百年寇仇:近代东亚格局变化与日本侵华缘起》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抗战历史的艰辛与民族记忆的重建》郭世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从训政到宪政——抗战期间的政制转型与民主发展》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陈廷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南京大屠杀与历史记忆》    曹大臣(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抗战前期的南方外贸运输线》    张晓辉(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70集纪实短片<老兵不死>的诞生》    李丹青(上海文广集团版权资产中心节目运营部主任)

新闻链接:第十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战争与和平:抗战历史与反思”


第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一带一路:大历史与新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文化视角》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建设》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    李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国际关系视角的学理解读与政策建议》    张振江(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    孙建荣(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    陈万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    杨太保(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一带一路:大历史与新战略”


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承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两种取向读经典:以老子<道德经>为例》    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影视走出去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及其当代意义》    吴予敏(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    梁秉赋(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美国大学里的中国文化课》    程龙(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深度思考》    董淑慧(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传承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第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与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反思”

《对传统的多维思考:  21世纪必具的理念》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谢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自由主义化的儒家》    吴展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文化启蒙到市场启蒙》    魏甫华(深圳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品格的意义和价值》    王泽应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技术之外,心灵在哪》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印度皇冠瑜伽》    潘麟(印度德里大学哲学博士、瑜伽导师)

新闻链接:第十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传统与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反思”


第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多视角看两岸关系”

《中国再统一…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王津平(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袁征(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员)

《台湾的认同问题》    汤绍成(政治大学欧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美国重返东亚与两岸关系》    王建伟(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主任、教授)

《既要维护更要搭建一中框架》    朱显龙(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权力与认同: 民族国家的兴衰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吴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ECFA与两岸关系结构文化变迁》    黄清贤(成功大学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

《台湾拒绝统一的历史原因与现况》    林金源 (淡江大学经济系教授)

新闻链接:第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多视角看两岸关系”


第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钓鱼岛问题的多维透视”

《为何42年保钓未成?——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    林孝信(《科学月刊》创办人、台湾世新大学客座教授)

《钓鱼岛之争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教授)

《两岸共同保钓:困难与前景》    汤绍成(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历史看钓鱼岛问题》    何慈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从日本对钓鱼岛的称呼看钓鱼岛归属》    张若峰(影视学专业2012级学生)

《台日渔业协定及其影响》    李明杰(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的海权意识》    廖学英(会计专业2012级学生)

新闻链接:第十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钓鱼岛问题的多维透视”


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陶渊明诗之真、善、美对现代人的启示》    齐益寿(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可以群——漫谈古典诗词的交流功能?    谢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古典诗词文体与现代生活》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屈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    赵维江(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轼词的现代意义》    曾大兴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本互涉”视野中的<石头记>》    周建渝(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水浒传>接受中的对立思维与传播困境》    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元曲中帝王后妃爱情悲剧的现代观照》    冯瑞龙(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

综合讨论(所有与会学者)

新闻链接: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第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观照”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理念》    徐富昌(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左右”文化》    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变革中的中国餐桌文化》    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谷物与中华民族》    王赛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传统择偶观念的现代适应性》    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居”的意义——国学视野下的中国建筑传统》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从服饰层面看文学》    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唐代妇女袒装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观照”


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反思专题研讨会”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历史真相看辛亥革命的基督教性格》    朱浤源(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日本怎样看待和介入“对岸之火”》    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人的考察》    周兴梁(中山大学教授)

《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

《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侨再探讨》    郑德华(澳门大学教授)

《应对新式传媒无方与清朝的覆灭》    王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辛亥精神”与百年纪念》    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纷乱、纷争中的集权趋势》    汪林茂(浙江大学教授)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骆宝善(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吴铭能(四川大学副教授)

新闻链接: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反思专题研讨会”


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参与世界:中西文化交流”

《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    耿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如何参与世界》    王成勉(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中国外交需要整体战略思考》    郝雨凡(澳门大学教授)

《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    季进(苏州大学教授)

《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国家意象转换》    王晓华(深圳大学教授)

《从利玛窦到笛福——谈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中国参与世界:中西文化交流 ”


第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承传与创新: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 从文明的角度试说中国文学》    张未民(吉林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自恋与懺悔:<龚鹏程四十自述>的分析》    黎活仁(香港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炎上作苦:论白灵诗与火的属性》    萧萧(明道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等一百余位两岸四地的学者

新闻链接:第六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承传与创新: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第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百年中国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百年期间的发展与变革》    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百年期间的发展与变革》    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的在近百年间的主题变化》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的在近百年间的主题变化》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台湾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经验》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香港教育的发展史》    胡少伟(香港教育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参考意义》    谢泳(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参考意义》    胡钦晓(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百年中国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


第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城市与海:历史与未来”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海的关系》    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

《珠海辉煌的海洋文明史》    黄晓东(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台北与海的文化关系》    廖咸浩(台湾大学教授)

《澳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独特风貌》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城市间流变:新加坡、槟城吉隆为中心的观察》    杨松年(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淡水今夕》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环中国海港城市文化的构筑可能》    连清吉(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跨文化契机与挑战》    陈漱石(台湾中原大学教授)

《珠江口:季风亚洲的中央娱乐区》    严忠明(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新闻链接:第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城市与海:历史与未来”


第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兼谈佛教的世界性与国学身份》    郁龙余(深圳大学教授)

《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解析》    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学院院长)

《21世纪东亚文化环境论——东亚文艺复兴的提出》    连清吉(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与西方》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西方》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中美两国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关系》    谢正一(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会长)

新闻链接:第三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


第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书院”

《文化没有他杀,只有自杀》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世俗之上的精神守护》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儒学传统在东亚》    李庆龙(韩国世宗大学教授)

《清明的心灵,睿智的眼光》    蔡孟翰(日本千叶大学教授)

《超然世事,现实游走》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书院精神之岳麓书院》    李兵(湖南大学研究员)

新闻链接:第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传统书院”


第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明夷待访录》研究”

《兵制、方镇》    雷家骥(台湾中正大学教授)

《学校、取士》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

《原君、胥吏》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都、行省制》    郭冠廷(台湾佛光大学教授)

《黄宗义与封建论、田制》    蔡孟翰(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员)

《原法、置相》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新闻链接:第一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明夷待访录》研究”